一代宗师中药外用:让良药不在苦口,让更多人选择中医

2018-06-25 10:48:00来源:医药卫生报-医药卫生网作者:
   

  中药外用,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与针灸、汤药相媲美,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中医热”的今天,更加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中药外用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机遇,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 中药外用发展机遇 

  1、 源远流长,不断创新 

  “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祖国医学最早的治病方法就是外治疗法。如砭石放血、草茎敷裹创伤;于草烤食御寒等,就是针法、敷贴、热熨法的原始起源。《内经》记载的外治法即有砭、针刺、按摩、等等,《伤寒》还创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药、润导、粉身等法。针灸、按摩部分,已逐渐独立形成专门的分科。“变汤药为外治,实开后人无限法门。”几千年来,沿用不替,历代医家,多有发挥。清代吴师机著《理渝骈文》,集《内经》至清外治法之大成,作了一次划时代的实验总结,外治法增至敷、熨、熏、洗、点、嗜等几十种之多,其三焦分治、膏药运用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政策的指引下,传统的中药外用法更加得到了发展。出版了很多专著,创建了外治杂志,学术上的倡导百家争鸣,并酝酿着新的突破。 

  2、 应用广泛,法简效捷 

  外治法不仅治外病,而且广泛用于治内病,不仅治疗,且可预防,对某些单纯的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可以起到主治作用而不需服药,对某些较复杂的疾病,也可针对某些突出的症状,对症治疗、防止病情发展。一种病证,可以选用不同的外治法,也可几种外治法配合使用,或内外合治,以提高疗效。正如《内经》所言:“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外治方法多样,操作简便,可就地取材,自己使用,安全有效,无创伤,少痛苦,适应症广,即使在攻克肿瘤方面,也显示了较大的潜力和优势。近年来,全国各地医疗单位都先后开展了外治疗法,国内外学也争相研究,中药外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3、 优势独特,前景喜人 

  人们已经注意到现行用药方式(如口服及注射等)存在的弊端,同时,由于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多,中药和非药物疗法尤为引人瞩目。外治以其特色和优势成为未来医学的方向。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中药外用将与气功、针灸一样走向世界,成为我国科技输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世界人民做出贡献。 

  由于中药外用长期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手法、器械、药物并用,为广大患者喜闻乐见,有着深厚而又天然的群众基础,又比较容易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筛选外治效方,还可以开发各种医疗保健产品,打进国内外医药市场,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 中药外用面临挑战 

  1、 完善理论,迫在眉睫 

  传统的中医药学面临着西医学、国际汉医学、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挑战,中药外用也不例外,而且还面临着自身的挑战。首先必须对中药外用的现状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中药外用的发展面临这极为有利但也可能是稍纵即逝的机遇,要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国外用优于我们的设备和技术与我们展开竞争,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有可能步入后尘,而悔之莫急。 

  2、 规范运用,克服误区 

  外治药有许多奇方,用药、剂量亦有不得不与汤头异者,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需进一步摸索、总结。内治汤药中药物的配伍及剂量的规定临床医师多有共识,而用于外治则见解不一,没有明确的规范。如敷脐治疗小儿腹泻,剂量小者1克,大者2克甚至更多,临床报道悬殊很大。中药外治常须生猛有毒、辛香走窜、开窍透骨、气味俱厚之品,其安全剂量怎样,会不会产生毒副作用,除了局部皮肤红晕、丘疹、水疱、及其他刺激征而外,鲜见有关报道,这除了客观上的原因,也反映了我们认识上的不足。 

  外治用于急救历史悠久,有待继承和发扬。晋.葛洪《肘后方》着眼与临床急救,外治方占十之三四,如救卒死于半夏末吹鼻等。但是,从总体上开看,中药外用远远已不能适应现代急救医学的需要,也未能在中医急救阵地中占领应有的一席之地。这一薄弱环节之攻关,任重而道远。 

  外治也要辩证,要防止按图索骥,死搬硬套的倾向。《内经》就特别强调了这一点,根据病位在脉、肉、筋、经之别及病证寒热虚实属性的不同,患者形志苦乐之异,选择适当的外治法。不能孤立地看待病证,机械地使用外治。 

     清代吴师机大力推崇外治,热情洋溢地指出“世有博通之医,当于此见其才,“但又不满足内治,主张外治”与内治并行,而且能补内治之不及者“, 

  ”内治外治,皆足以防世急,而以外治佐内治,能两精者,乃无一失……“这与药王孙思邈”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的综合治疗思想是一致的。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药外用法的临床研究进展很快,但也出现了”重外治、轻内治” 、“取外治、弃内治“的某些唯外治论的倾向,自然应当注意纠正。 

  三、 中药外用之贴敷疗法 

  1、 贴敷疗法深受追捧 

  中药煎煮的不便,以及饮用时的痛苦,将很多人拒之于中医门外,让很多人直接放弃了中医治疗,难道不让中医人扼腕叹息。方便的膏药贴敷疗法更适合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适合长期调理慢性病、亚健康。 

  2、 贴敷疗法背后蕴含医学原理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国传统中药外用疗法之一,之所以效果如此神奇,源于它深奥的医学机制。现在药理学研究发现,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和放大效应,因为穴位皮肤角质层较薄,因此,药物贴敷于特殊经穴,能迅速在相应组织气管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到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这一机理和针灸经络穴位是大致相同的。另外,贴敷药物的作用融化于津液中,具有内外一贯之妙,可收到穴效、药效的双重效应,见效快、效果好,也不足为奇了。 

  众所周知,传统口服药物,通过胃液分解,小肠吸收,血液送达全身各个部位,最后通过肝脏解毒,肾脏排出。为了达到治病目的,必须加大用药量才能使其到达病灶的药物达到治疗剂量,结果便是为了治疗某一处的疾病,却让身体各个部位都受到药物的毒害。而穴位贴敷法则不然,可绕过胃肠屏障而直达病灶,用药量小,对身体其他部位几乎无毒副作用,肝、肾排毒负担小。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常年贴敷,身体丝毫未受其累,反而越来越强建的原因所在。 

  3、 贴敷疗法目前存在的问题 

  穴位贴敷自古运用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通过近5年文献研究可发现穴位贴敷现今仍广泛运用,正是其作用直接,适应症广,用药安全,简单易学,取材广泛,价廉药简,疗效确切,无创无痛的特点确保其存在及发展,但其现代研究上仍有不足。目前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 试验方法不规范:疗效判定标准采用不规范,如对肺系疾病的疗效评价,多以临床症状缓解为主,而以肺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为疗效判定标准者不多。 

  ② 药物选择不规范:多以成方、自拟方为主,用药不统一,重复性较差; 

  ③ 穴位选择不规范:同种疾病,不同患者,选择穴位有差异; 

  ④ 辩证论治运用不够:如哮喘,中医里应为哮病或喘病,而哮病分为冷哮、热哮,喘证分实喘、虚喘,但大多研究均用一个房子统一治疗,未能更好的去分型论治; 

  ⑤ 现代研究多以临床为主,基础研究较少;穴位贴敷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贴敷部位发红、起泡、破溃。根据经络理论,穴位皮肤出现上述现象世纪是穴位对药物刺激产生的应答,暗示了将会有更好的疗效出现,但其真实性没有进一步证明。 

  四、 一代宗师让中药外用影响世界 

  当前,一代宗师中药外用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广泛,影响力也日益深远,甚至引起了国际主流医学界的强烈关注和重视。这些疗法大都拥有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解脏腑气血,增强免疫等功效,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可起到随症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尤其是对于一些西医、传统口服药效果不佳的患者,比如腹泻、咳喘、乳腺炎等疾病。当良药不再苦口,让中药外用影响世界,让更多人选择中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黄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