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健康新闻 >医界传真

致广大而尽精微 助万千患者挺直脊梁——记济南三院脊柱外科医生 张震

2024

/ 10/1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手机查看

  脊柱健康是人类维持直立行走的必要条件。在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一病区主任张震看来,帮助患者重新挺直脊梁,带来的不单是躯体上的康复,更是一次人格尊严的重建。

  然而,作为人体第二大生命中枢,脊柱号称“髓之海洋”“血之产地”。在脊柱上做手术,无异于在刀尖上舞蹈,稍有不慎,患者轻则瘫痪、重则殒命。

  为了让患者少受罪,多年来,张震一直致力于微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努力让患者“创口小一点,疼痛轻一点,出血少一点,恢复快一点”。

  起步:初探“微创”

  小发明重塑患者新“膝”望

  1996年,自山东医科大学毕业后,张震顺利成为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一名骨科大夫。当时,“微创医学”的理念悄然兴起。“用最小的创伤获得与传统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这一理念让张震心动不已。

  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张震在实验室通过了系统的显微外科技术培训,熟练掌握了显微镜下的神经血管手术操作。除此之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山东大学骨科学的硕士研究生;并多次到北京、上海、南京,甚至德国、美国等国内外专业特色医院进修学习。

  其间,张震对“微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他看来,具体到一台手术,术前要精准诊断病情,精确判断手术部位,选择最佳手术方案;术中,要使用高质量手术器械,要合理设计切口,保护好创口周围正常的组织;术后,要结合伤口大小、部位等选用最合适的缝合线、包扎敷料纱布、石膏支具等。“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基于对微创理念的认识和对临床实践的思考,张震创新设计了一个新的医疗器械——导向复位植骨器,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了导向复位植骨器辅助关节镜技术,用于治疗各类膝关节骨折,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和济南市科学技术奖。

  “当时,脊柱专业和关节专业同属于脊柱关节外科。”张震介绍,作为主治医师,经常遇到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关节损伤,可能导致膝关节永久性功能障碍。“传统手术需要在患者膝关节周围打开一个十几厘米长的切口,置入钢板和螺钉。”张震介绍,而导向复位植骨器辅助关节镜技术则用两个不足0.5厘米的小切口和一两枚螺钉代替了大块钢板、螺钉和十几厘米长的伤口,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降低了治疗费用。

  伴随着这一技术的成功推广应用,张震在“微创医学”的“蓝海”不断探索的决心和勇气愈发坚定。

  精进:精益求精

  “镜”下手术让患者重新站立

  多年前,一位坐着轮椅的患者敲开了张震诊室的门。“患者发病很快,刚开始双下肢偶感无力,后来症状持续加重,来就诊时,已经无法站立活动。”张震回忆,经检查,发现患者背部胸椎管内脊髓旁边长了一个1.5x1cm大小的肿瘤。如不及时治疗,必然导致完全瘫痪。

  “脊柱上通大脑、下联四肢,内部的神经又多、又密、又细,手术过程中,稍有偏差,便有可能碰断神经,导致瘫痪。”张震介绍。因此,在认真评估手术详细流程和风险后,他决定为患者实施显微镜手术。这是济南市第一台显微镜辅助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术后几天,患者就能站立行走了。

  在张震的积极推广和带动下,显微镜手术逐渐成为脊柱外科的常规手术,越来越多的患者享受到这一技术的利好。但张震并不满足于此,他说:“微创,不是单指一项技术,而是一种理念。这一理念引导着医生更好地服务患者。”

  在这一信念的驱使下,张震持续精进,先后开展了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和椎间孔镜技术,帮助无数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解除病痛。

  此前,一位年仅13岁的患者因为腰疼、腿麻、走路一瘸一拐慕名找到了张震。经诊断,患者属于腰椎间盘突出。考虑到患者保守治疗数月仍不见好转,张震为其开展了椎间孔镜手术,术后1天,患者便康复出院。随访3年,未复发。

  “不同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同样的病,适用的治疗方式也不完全一致。”张震说,作为医生,要努力做到博采众家之长,在面对不同患者时,才能更加精准地为患者提供更合适的治疗手段。

  领航:全省首例!

  机器人脊柱手术领跑“智能时代”

  2017年4月,市民杨先生(化名)不慎从2米多高的地方跌落,被紧急送往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经检查被诊断为“腰1、2椎体压缩骨折”。经过综合判断,手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最佳治疗方案。

  “手术过程中,需要将一颗直径5至6毫米的螺钉,精准置入直径6至7毫米的椎弓根内。”张震介绍,脊柱内适宜进行手术操作的结构空间十分纤细而且其周围遍布神经、血管等组织,一旦突破安全界限,可能发生大出血休克死亡、内脏损伤、脊髓神经损伤截瘫等严重后果。因此,这一术式对精度的要求更加严格,“手术误差必须严格控制在1毫米内。”

  传统徒手操作的手术方式,即便水平高超的专家,也不可能保证每次螺钉位置都恰到好处,而骨科机器人手术误差每次不到0.5毫米,恰好可以满足手术对精准度的苛刻要求。正因如此,在反复权衡并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之后,张震决定为患者实施机器人手术。

  凭借自身精耕骨科专业20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机器人精准定位、智能微创的强大优势,这台原本需要耗时2个多小时的手术,张震仅用1个多小时就顺利完成。手术出血量不足50毫升、创口不足2厘米;术后第一天,患者就可以下床自如活动了。

  这台手术的成功,不仅填补了济南市骨科手术机器人脊柱手术的空白,也将山东省骨科智能化手术水平提升到了国内领先的位置。

  当然,一场手术的成功,仅仅是一项全新技术的开始。为了推动全国骨科手术“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发展,张震积极参与筹建国家骨科机器人典型应用示范中心,并承担多项科研工作,受邀在全国授课,手术示范百余场,让更多患者受益。

  “希望以己之所学,造福更多患者。”张震笑道。

  推广:授人以渔

  “网红医生”带着患者“椎”求健康

  在医院里,张震是脊柱外科一病区的“当家人”。走出医院,张震有了更多的身份:在基层卫生院,他是“动手达人”;在田间地头,他是“优秀志愿者”;在网络上,他是“网红医生”……每一种身份,都在践行着他“造福更多患者”的承诺。

  2009年,张震参与了济南市卫生支农工作。初到商河县龙桑寺镇卫生院,看着不少患者因为骨病折磨只能终日卧床,张震心痛不已。为了帮助患者“少花钱办大事”,他积极开动脑筋,做了不少“发明”:没有脊柱手术专用支架,就自己动手做;需要做骨牵引,他专门请来铁匠,按照牵引需要设计锻打了牵引架……因陋就简,他率先在当地开展了小切口椎间盘切除手术和髋关节置换手术,帮助数十位患者重新站了起来。

  2017年,张震远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对口支援湘西民族中医院。到达当晚,他连夜组织了教学查房和手术器械培训,并指导开展了当地首例椎间孔镜手术等新技术新项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是在基层卫生院,还是在对口帮扶地,张震总会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生,为一方百姓留下坚实的“医”靠。

  张震深知,健康知识的普及,仅仅在门诊和病房内讲解是不够的。为此,他创建“椎”求健康系列讲座,走进社区、走到田间地头,为老百姓办义诊、讲知识。同时,张震还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台等媒介传播健康知识。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张震又积极借助微信朋友圈、快手、抖音、视频号等平台,用简洁精炼的语言把健康知识送到群众“手心”里。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如今,张震个人的新媒体社交平台账号已经吸引了近13万“粉丝”的关注,他自己也成了大家熟知的“网红医生”。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无论是技术水平的提升,还是健康理念的传播,都是想让患者拥有更好的明天。”张震说道。“医”路漫漫,而今,张震依然稳稳地站在患者身后,为他们的健康“撑腰”!(通讯员 王竹君 陈晨)

责编:孙海燕


审签:黄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