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健康新闻 >监管动态

山东省医疗器械和药品包装检验研究院将科研挺在前,为医疗器械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劲引擎

2025

/ 02/19
来源:

中国医药报

作者:

齐桂榕

手机查看

  图为山东院生物学评价中心工程师正在进行生物补片临床前安全有效性研究。山东院供图

  □?齐桂榕

  人工智能软件算法检测平台、远程诊疗VR软件测试平台安装完成,有源植入物磁共振兼容性评价实验室加速建设……在山东省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创新和监管服务大平台(以下简称大平台),一系列走在产业前沿的检验平台正快马加鞭落地。

  “医疗器械质量安全评价工作要始终着眼于满足社会需求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需要。这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原则。”山东省医疗器械和药品包装检验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院)党委书记、院长万敏说,“我们以科研为引领,围绕新产品持续开发医疗器械质量评价新工具、新方法、新标准,力求为产业研发创新和医疗器械监管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为培育医疗器械领域新质生产力打造强劲引擎。”

  新工具

  勇于突破国际“极限高压”难题

  “最初,我们设计了空气泵手动加压的方式,像摇‘压水井’手柄一样连续加压4个小时才达到83个大气压的极限高压要求,但压力值仅维持了几秒钟。”在山东院物理测试评价中心实验室近2米长的动力注射检测评价设备旁,该中心副主任李元彧说起它的研发之路。

  2024年5月,山东院主导的“心脑血管医疗器械质量检测关键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为我国乃至国际无源心脑血管医疗器械领域创造了多个从0到1的突破,动力注射测试平台就是其中之一。

  药物或造影剂等通过导管在高压下快速稳定地注入患者体内,即为动力注射。它是心脑血管医疗器械开展质量评价的重要项目。然而在十多年前,如何开展这一评价却是国际上面临的共同难题。

  201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一项新标准中增加了动力注射评价要求。“试验理念的实施难度极大,不仅要精确控制注射的压力和流量,还得模拟真实的临床环境。”李元彧说,团队通过多种渠道寻找评价方式,却发现国内外连成型的评价设备都没有。“没有犹豫,没有等待,自主研发是我们的第一选择。”

  为了实现“超高压”,工程师们凭借以往经验先用空气泵加压的方法设计出了一套试验装置。手动加压的方式,不仅让大家累得够呛,测试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多次尝试后,工程师们最终利用机械行业柱塞泵的原理研发出了满意的动力装置。随后,他们又不断调整部件的结构比例,改进缸体内部的表面处理工艺,让设备的密封性更好,液体推注的速度控制得更准。历时两年,这套测试平台才研发完成。

  “现在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验证、上市前质量评价、上市后监督抽检都可以通过它来实现。”李元彧指着动力注射测试平台说。

  多年来,山东院先后建立了心脑血管器械体外评价模型、可降解材料体外降解模型等质量评价新工具,并聚焦脑机接口领域的前沿技术,不断解决质量评价技术难题,推进全方位创新,实现多方面突破。

  新方法

  主动与产业发展并肩前行

  “你看,这就是膜式氧合器,体外膜肺氧合(ECMO)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在山东院诊断试剂及微生物评价中心,该中心副主任刘肖帅拿着正准备测试的膜式氧合器说。

  ECMO,即人工膜肺,是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体外呼吸与循环的高端医疗器械。2023年以前,国内尚无国产ECMO产品上市。

  2022年初,山东院意识到研制国产ECMO的行业诉求愈加强烈。为了积极助推国内产品上市,山东院专门组建团队针对自身“卡脖子”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开发评价方法。

  “在体外构建模拟人体血液循环过程的测试回路,还要保证整个测试过程长时间持续运行,是攻关初期困扰我们的技术难题。”刘肖帅回忆起氧气二氧化碳交换率这一评价指标的攻关过程。团队全员“泡”在海量文献里找方法,最终找到构建测试回路的关键——“在完成氧合过程后,采用逆向思维,营造低氧环境,使氧气从血液中释放出来,从而实现血液由动脉血到静脉血的转换。”经过大量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山东院不仅摸索出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率这一指标的测试回路、试验方法和控制条件,还让测试方法同时具备对不同氧合器设计的适用性,满足不同厂家的检验需求。

  ECMO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是山东院保持前瞻性,与产业革新并肩前行的一个具体事例。近年来,山东院以多项国家级课题和监管科学研究课题为牵引,深入开展新材料、新科技和创新型高端医疗器械质量评价新方法攻关,涉及创新生物材料、3D打印、器官芯片等多个领域。这些成果的应用,不仅大大提升了医疗器械监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更推动了医疗器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标准

  昂首在国际赛道冲刺领跑

  “在早年的ISO/TC194年会上,受限于检验技术水平和英语水平,我们几乎不发言。如今,在国际标准的制订方面,我们已经能够积极提出意见建议。”山东院副院长、国际医疗器械生物学和临床评价标准技术委员会(ISO/ TC194)专家刘成虎说。

  山东院在国际标准制订上的底气,源自对自身检验能力的信心。ISO组织的国际实验室间比对是助力新国际标准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能力的试金石。自2011年至今,山东院积极参加了3次国际实验室间比对,已经结束的2次试验均得到满意结果。目前,该院正在参与的第三次国际比对,更是作为3个主导实验室之一,参与设计制订国际比对试验方案。

  该院生物学评价中心副主任乔春霞至今还对早期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时的情形印象深刻。2011年,国际工作组在比对开始前召开会议讨论试验方案。“当时全院仅有一条国际电话线,会议因时差在深夜召开,为了不遗漏任何细节,我们5名工程师聚在狭小的办公室里,在精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听完4个小时的会议内容。在试验过程中,我们抽调专人针对三种比对指标开展测试。”2013年,首次国际实验室间比对结果公布:山东院三种试验方法结果均与其他国际实验室一致。

  “现在,这样的忐忑状态已经不复存在,参加国际比对也不再抽调专人负责。在生物学评价能力与国际水准保持一致方面,我们有信心!”刘成虎难掩自豪。

  山东院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上的亮眼表现不止在生物学评价领域。2022年以来,山东院主导制定的2项医械器械国际标准相继发布,填补了相关领域国际标准空白,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力。

  目前,山东院主导制修订的医疗器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已达376项,占全国总数的近六分之一。通过持续的标准创新和优化,山东院正逐步构建起科学、系统、完善的医疗器械标准体系,为推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标准供给。

  “抓好科研平台建设,加强监管科学研究,加强对外合作,参与产品研发创新……我们从多方发力不断提升科研技术能力。2024年,我院已立项3项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累计参与了31项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项目。站在大平台的新起点上,相信我们将在医疗器械质量安全评价的新工具、新方法、新标准上带来更多突破,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强动力,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万敏对未来充满希冀。

  来源:中国医药报

责编:辛明芮


审签:黄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