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离不开科研型中医人才培养

2021-12-23 18:55:16来源:齐鲁网作者:

  中医与现代医学在思维体系与临床实践中存在巨大差异,中医药从以往依赖世家名医,强调“因人制宜”,到现在能大规模地救治病症复杂的重大疫病,得益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和科研创新,离不开诸多中医专家团队的不懈努力。这其中一位承启上下专家就是成海燕博士。

  借助现代科研思维提升中医诊疗格局

  成海燕博士,师承名中医韩景献教授,她在业界素有“北针南灸”之称的“北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系统研习“醒脑开窍”针法及“三焦针法”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主持或参与针灸机理基础研究课题,从中发现了中医在治疗神经性、气血类疾病时远胜于西医,但相关治疗研究多限于单纯的疗效观察,且标准不统一,不少研究为低水平重复,缺乏前瞻性、严格的临床科研设计。提升针灸机理研究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对中医针灸针法创新将有突破性的帮助,于是成医生在临床与实验中开展了系统性的深入研究。

  成海燕的团队当时主攻的是老年性痴呆(AD)与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课题。在这方面传统的理论“肾虚衰老学说”是中医衰老较为经典的学说,强调了肾虚在衰老过程中的核心和关键作用,是单一、静态的病机论。而成海燕团队所研究的“三焦针法”,是基于“三焦气化失司导致痴呆”的创新理论而设,通过调节上中下三焦之气防治老年性痴呆,是一种崭新的老化和痴呆防治技术,有别于以前的从肾论治、从肝论治、从瘀论治等,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疗效显著且无毒副作用,适用范围较广,既适合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的防治,也适合中老年人的保健,研究显示具有较好的延缓衰老的作用。

  老年性痴呆的病机是多因素,成海燕通过多项高质量的基础研究课题逐步揭开“衰老”的关键要点。如“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对阿尔茨海默病免疫衰老影响的临床研究,从免疫学角度,研究三焦针法对AD的治疗效果,发现该针法可能通过调节AD患者的免疫衰老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而改善AD的痴呆状态,为A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针刺老年性痴呆模型鼠神经干细胞增殖的研究”中,通过促发神经细胞增生这一潜在治疗AD的方式入手,发现针刺能延缓SAMP8快速老化进程,提高其学习记忆功能,并有腧穴相关的特异性。并提出针刺促齿状回细胞增殖作用及对SAMP8脑组织变性损伤的修复有利于其老化痴呆状态的改善,且对不同脑区细胞增殖有不同的影响。脑细胞增殖检测和初步荧光双标记试验提示,针刺很可能还有促进增殖脑细胞分化、发育和迁移的作用。而在2012年成海燕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针刺对SAMP8小鼠内源性增殖神经干细胞迁移影响的研究”,利用SAMP8这种接近人类阿尔茨海默病(AD)自然发病特点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从促内源性NSCs增殖、迁移及分化、发育作用的动态研究中进一步揭示和完善针刺治疗AD的病理学机制,取得了突破性科研进展;其成果的应用能完善“针刺治疗AD的促内源性NSCs增殖、迁移、分化和发育机制”假说,丰富AD针灸治疗的病理机制研究,为“三焦针法”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进而发展AD的非药物疗法,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通过系统性深入研究,目前已形成针刺治疗VD的完整“理—法—方(穴)—术—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体系,通过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使得三焦针法临床取得良好疗效。而在理疗相似相近的病症时更能触类旁通。成医生发现,通过三焦气穴的理论,针刺治法不仅在痴呆相关治疗上取得了佳效,其加减法对内科杂病的治疗也有显著效果,这也是大量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成效。在后续的研究中,她更是把这类研究延续到针灸与中医药结合的研究上,在呃逆、帕金森病、产后发热、中风后偏瘫及语言障碍等疑难杂症研究上多有收益。

  成海燕先后收获了诸多科研成果,获得认证项目成果13项,发表中外核心期刊学术论文48篇,会议论文27篇,她的研究获得了业界多项认可,曾获得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天津中医药大学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潜江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诸多奖项。同时2016年受聘为武汉医师协会针灸科医师分会委员,2017被选为潜江市医学会理事,2018年受聘长江大学医学部客座教授。先后受聘参与核心期刊《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的论文评审。

  依托中医全局观,全力阻击疫情

 新冠抗疫期间成医生在发热门诊出诊

  成医生不断探索中医治疗新冠肺炎方法,既利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又注重发挥中医药优势。成医生谈及新冠肺炎防治经验,感慨是源自中医整体观,加之以往验方和基础研究的积累,才能充分利用中西医各自优势。她认为,西药往往是靶向药,有炎症需消炎,有病毒抗病毒,或生产疫苗激发抗体;而中医治疗更追求身体内部的平衡,通过整体调节失衡的人体机能,达到各器官相互配合,合力对付疾病的效果。以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来看,本病病位主要在肺,可及脾、胃、肝、肾、三焦等脏腑,病机为三焦气化失常,寒湿痰毒瘀滋生,枢机不利,气机升降不相顺接,邪无所出而发病。因此本病辨证论治当以疏调三焦气机为主,使上、中、下三焦各部通畅,邪有所出。临床实践中使用的 “清肺排毒汤”方,利用诸药配合,宣肺化痰,健脾利湿,疏调三焦,使邪有所出,既可以防邪气进一步深入,同时又能保护脾胃,生精气血,使五脏六腑得以滋养,一举多得。

  除了使用中医汤药外,针灸也是重要的防疫手段。明清时期中国医家曾记录了很多涉及针灸防治的疫病,如鼠疫、烂喉疹、霍乱、白喉等。成医生在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针灸可激活迷走神经胆碱通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对于多种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等病症均有防治作用。同样在应对新冠肺炎治疗中,可以用三焦针法调整患者全身三焦气血,扶本培元,气血调和,驱逐邪气,让身体恢复机能。根据新冠患者的临床症状可配穴加减,在三焦针法基础上,气喘加孔最,气急加气舍,咳嗽加列缺照海,痰多加丰隆,腹泻加天枢、神阙。而且成医生发现越早进行针灸治疗,患者的病情越容易得到控制。

  2020 年 3月中国针灸协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第二版)》,明确提出在严格防护、隔离及消毒的情况下,可分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恢复期 3 个阶段进行针灸治疗。以上均为针灸防治新冠肺炎提供了可靠依据,针灸既可单独为用,同时也可与中药配合,发挥协同作用,从而贯穿新冠防治的全过程。

  表彰成海燕抗疫贡献纪念证书

  成医生称,新冠防控需严,已病时需中医从开始即参与治疗,康复之时用中医进行巩固治疗可以防止患者再感染新冠或其他疾病,这便是中医的整体观和重视“治未病”的思想。该医院在医生培训中积极宣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念,源于成医生对该院“中医未病治疗室”多年的经营管理。

  未病治疗及科研中医师的培养

  2014年,成医生在综合医院内创立“中医未病治疗室”接诊患者并培养技术骨干,维持运营至今7年余,治愈了众多早期疾病患者,改善了不少长期性、顽固性慢性病患者的不良症状,大大减少了患者住院几率,减轻了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节约了医疗资源,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中医科,她将醒脑开窍针法、三焦针法等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大大提高了阿尔兹海默症、血管性痴呆症、中风偏瘫、失语及帕金森综合征等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成医生还运用中西医、针药结合的方式治疗癌症患者,根据患者病情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随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法,对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或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她的治疗受到众多患者及家属的好评,她时常受潜江市电视台名医直播间邀请对广大电视观众进行健康科普讲座。

  成医生认为,“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理念,在未病时需先防病,既得病则须防病变,病后需防复发。没生病时,通过养生保健可以少得病、晚得病、缓得病、不得大病。如果病人已经得了慢性病,就要防止慢性病向重病方向发展。疾病得到控制以后,要防止疾病复发、转移。得了大病,如果通过有效治疗能稳定病情、在提高生活质量情况下,带病生存。

  我国慢性病患者群体逐渐庞大,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等。在国际上,慢性病也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慢性病患者及死于慢性病的人数众多,慢性病长期治疗对家庭和国家都是较重的负担。

  成医生也深知培养人才事关现代中医的未来,因此她在管理未病治疗室、主管医院科教工作期间,与高校合作大力培养科研型中医师人才,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5名。注意发挥自身榜样的作用,激励学生积极上进、不断提升自我。

  成医生还陆续研发了中医针灸教学训练装置、折叠式针灸支架、中风患者多功能康复训练装置、针灸理疗装置等医疗器械,并转化为专利成果,为中医师培养、医疗便利化做出了诸多贡献,创造了较大的医疗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科研管理上,成医生致力主推提升全院业务骨干的整体科研水平。成医生深知科研与临床结合的重要性,中医和现代科技结合的必要性。因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解读中医药治病原理,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医精华,打破现代科技与中医药的壁垒,促使中医药和现代科技双创新、齐发展,能让中医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更有作为。这将是成医生未来的又一工作目标。(文/刘易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黄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