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风应如何预防?

2021-10-25 12:27:02来源:医药卫生网作者:

  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为大众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特别是都市人群不规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他们普遍存在疾病隐患。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已经成为当今的多发病、常见病,且发病年龄不断下降。其中,中风越来越呈现高发态势。因此,了解如何预防中风,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中风?

  中风,医学上称之为“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是导致中国病患死亡与致残的第一大病因,也是全球死亡第二大病因,切切不可忽视。

  中风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后天因素也不容忽视,特别是现代都市改变了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习惯的改变——熬夜、暴饮暴食、久坐少动等等,使得中风也趋向年轻化,因为以上不良习惯导致的“三高”是引起脑中风的最重要因素。

  高血压与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正比

  高血压会使血管的张力增大,血管“紧绷”时间久了,血管壁的弹力纤维就会断裂,损伤血管壁,血液中的脂质物质渗透到血管壁内膜中,脑动脉失去弹性,动脉内膜受损,从而使动脉硬化、管腔变窄。因此,当患者血压突然升高,很容易引起中风。

  高血脂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当脑动脉堵塞时就会引发中风

  高血脂患者血脂过高,容易造成“血稠”,在动脉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如果发生在脑部,就会出现缺血性中风。

  高血糖易导致高脂血症,引发脑动脉硬化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蛋白、脂肪、水盐、酸碱等方面出现了代谢异常,导致动脉硬化的发生。同时,糖尿病患者血糖较高,血液变得粘稠,血液流通速度变慢,形成血栓,进而引发中风。

  如何预防中风?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中风虽然发病快,来势汹汹,但是发病前身体还是会出现一些早期症状的,早发现这些症状能够帮助我们预防脑血管疾病,大大减少悲剧的发生。

  突然眩晕,头痛加剧

  有些人会突然出现眩晕、头痛加剧等症状,持续的时间可能比较短,发生的次数较多,此时不能掉以轻心,这可能是你的脑血管不堪重负了。如果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那么就得更加小心,注意控制基础疾病,有必要去医院就诊检查。

  暂时性麻痹

  如果突然出现暂时性眼花、舌根发硬说话模糊,肢体突然麻木、乏力、运动困难等暂时性麻痹症状,那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精神疲乏,频繁打哈欠和恶心呕吐

  有的人会出现精神差、频繁打哈欠,平时即便休息时间充足,也感到乏力困境,精神不振,甚至时不时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老年人,也可能是中风的先兆,有必要到医院就诊。

  情绪急剧变化,智力减退,嗜睡

  有的人会出现情绪变化、智力减退和嗜睡的症状,行为变得幼稚起来,情绪不稳定,爱生气,平时乏力,喜欢睡觉等等。出现这些反常的情况,就要留意了,可能是脑血管出现问题了,是一种前兆,需及时诊治。

  中风造成的脑损伤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中风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减少三高,预防中风。

  关注天气变化,注意保暖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特别要注意头部和四肢的保暖,室内的温度也要保持正常。切忌气候变化时饱食外出,因为饱餐后较多血液流向胃肠道使心脏向其他部分供血相对减少,影响血液流动,若再遇到寒冷,容易引起血栓形成而诱发中风。

  防治诱发疾病因素

  患者既往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等,这些都有可能诱发中风,增加中风的几率。尤其是高血压,90%的中风患者有高血压症状。因此,平时要重视这些诱发因素,注意饮食、按时服药、遵循医嘱,控制病情。

  日常饮食清淡,多饮水,避免暴饮暴食,少吃高糖高脂的食物

  饮食结构与中风发病密切相关。如果平时喜欢重口味、油腻的食物,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要饮食清淡,注意营养均衡,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等,这样就能够减少发病的几率了。

  作息规律,适当运动,注意减肥,少熬夜

  保持作息规律、劳逸结合、不熬夜、精神的愉快、情绪的稳定等,能够避免血压的急剧升高,减少脑血管疾病发生几率,自然就减少中风发病率。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胆固醇的分解,降低血脂、促进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多余代谢产物,维持酸碱平衡。适当运动能够缓解精神的紧张和疲劳,有利于保持情绪的稳定。因此,适当的运动对保护脑血管健康是很有意义的。

  戒烟戒酒

  烟酒对身体是有刺激性的,喝酒容易使得血压、血糖更高,香烟含有100多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能够使得血管痉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加快动脉硬化、减缓局部血液流动等,这些都是中风的不利因素。有研究表明,经常吸烟的人中风的发病率是不吸烟的人的3倍以上。

  中风的药物预防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和出血性脑卒中(脑溢血)两类,前者早期症状表现为肢体无力甚至部分瘫痪、感觉或语言障碍、单眼黑朦等,后者早期症状表现为严重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流口水、口角歪斜、肢体麻木等。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发病的60%-70%。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适当服用安宫牛黄丸等预防性药物,对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减轻症状有明显效果。

  日前,研究发现,传统经典中医复方,马百良安宫牛黄丸预防性给药可以明显的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脑损伤水平,证明安宫牛黄丸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这是首次实践证明安宫牛黄丸对脑卒中的预防性医治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安宫牛黄丸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面积、神经元凋亡及脑氧化应激状态均得到显着的改善。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上发表。

  (免责声明:本文为商业广告,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黄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