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健康新闻 >健康要闻

《医脉相承》|熊继柏:60年悬壶济世 38载教书育人

2024

/ 08/2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手机查看

  海报新闻记者 孙淼 济南报道

  13岁拜师习医,16岁独立行医,他是从基层走出来的国医大师。

  60年悬壶济世,38载教书育人,著作被英国大英博物馆及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藏书收录,年逾古稀仍致力于中医临证与教学,他就是第三届国医大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熊继柏。

  近日,《医脉相承——国医名师访谈录》栏目组专访了熊继柏老先生,记录他用孜孜以求的精神践行“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用“大医精诚”的仁心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

  少年笃志不倦

  “当一个好中医,必须三具备:第一,扎实的理论功底;第二,丰富的临证经验;第三,敏捷的思维反应。”熊继柏老先生常对身边的学生说,学中医首先要熟读经典,要多读、多背,要肯下苦功夫。熊继柏老先生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便得益于他少年时代的两位恩师。

  “我13岁学医,16岁行医,今年82岁,从医六十多年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一个问题,我不是科班出身,因为13岁就开始学医了。”回忆起自己60年前学习中医的岁月,熊继柏老先生告诉记者,他十二三岁时,家里生活条件不好,加之自身体质较差,辍学后干不了重活。彼时,爷爷是当地很有名气的骨科中医,也就叫他开始学习中医了。

  学中医的第一件事便是读书、背书。熊继柏读的第一本书是王叔和的《脉诀》。小小年纪却喜欢一边背书一边提问,爷爷常常被问得哑口无言,于是带他拜常德地区名医胡岱峰为师。令胡岱峰惊讶的是,年幼的熊继柏记忆力惊人,很快就将《医学三字经》《药性歌括四百味》《时方妙用》《汤头歌诀》等熟记于心。胡岱峰很喜欢这个勤奋聪慧的“弟子”,于是,开始教他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将他“引入正门”。

  1962年时,熊继柏遇到了奠定他扎实中医理论底蕴的第二位恩师——名老中医陈文和。当时在公社卫生院药房当学徒的熊继柏,听说他所在的石门县要开办中医进修班,授课老师还曾在日本东京大学留过学,因善治温病而远近闻名,便找到了卫生院领导,“软磨硬泡”才得以参加该进修班。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进修班后,在陈文和的指导下,熊继柏开始着重学习《黄帝内经》《温病学》。

  “两位老师我终生不忘,我得益于他们,四大经典全靠他们教诲。我的经典功底之所以这么熟,与这两位老师引入正门截然不能分开。没有他们的指引,自学是很难找到方向、很难入门的,不可能走上中医正道。”采访时,熊继柏老先生如是说,这也是他要求学生肯下苦功夫,熟读经典的原因。

  一生悬壶基层

  说到行医之路,熊继柏老先生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16岁接诊第一位患者,开始悬壶乡里,乡亲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小郎中”。历时22个春秋,足迹踏遍了石门县的山山水水,各种病他都接诊过,积累了丰富的基层诊疗经验,“我的经验都是从实践中反复摸爬滚打出来的”,熊继柏老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说道。

  “我碰到过一个患者,头面肿大,脖子跟头肿得一般粗,整个面部发红发热,还痒。当时,初生牛犊,不仅不怕虎,还想打虎呢。更重要的是,只有十几岁的我,老百姓不相信能看好病啊,需要想通过此来证明自己。”熊继柏自恃饱读医书,于是很有把握地开了普济消毒饮。没想到患者吃了不见效,又换成防风通圣散,仍是不奏效。

  十分焦急却又无计可施的熊继柏吭哧吭哧地跑了二三十里山路,找老师胡岱峰寻求帮助。“一进门,还没等开口,老师就问,看不好病了吧?我就把这个病和所开的处方原原本本一讲。老师只对我说了三个字‘翻书去’!”熊继柏回忆道,这下他更傻眼了,却也只能回来认真看书,动脑子想。

  终于,熊继柏找到“消风败毒散”,患者服药后,头面肿明显消下来了。与之相似的诊疗经历,熊继柏遇到了很多。他渐渐悟出一个道理,老师胡岱峰那句“翻书去”是逼自己学习探究,自己花了心血得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同时,只有“知行合一,学用结合”,有针对性地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才能练就“真功夫”。

  1962年,石门县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膜炎流行,很多患者不幸因病夭亡。熊继柏运用“清瘟败毒饮”大剂,治好了一位濒死的流脑患儿。此后,很多乙脑、流脑患者都找到熊继柏诊疗。这一年,熊继柏20岁,一时间名声大噪,闻名十里八乡。

  在石门县,熊继柏一干就是22年。风吹日晒、寒来暑往,他每天跑几十里山路,看诊100多名患者,“农村病种特别广泛,农民不吃多少药的,最多三副药就得解决问题。药价还得便宜,贵的药农民舍不得吃。”在基层的行医经历,也使得熊继柏对基层患者的感情特别深厚。

  授业三尺讲坛

  1978年,中央56号文件吹响了振兴中医药的号角。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考试,选拔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中医充实到国家医疗单位,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就是这样一个文件,改写了熊继柏的命运。他从此走上了高等中医学府的讲坛,一讲就是38个春秋。

  “其实,我是不愿意参加的,我认为在临床、在卫生院很好,老百姓都很信任我的医术,跟我关系特别特别的好。”经过多番动员,熊继柏参加了选拔考试,并且在湖南省名列榜首。就这样,1979年底,熊继柏被调到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任教。

  37岁的熊继柏初次跨进大学校门,并安排他讲《黄帝内经》,这让他心里不禁打鼓:他没有文凭,一直是一名基层医生,这让自己如何在大学教书。“好在一调来,我们大学就把我送到陕西全国的中医《内经》进修班进修,听傅贞亮、方药中、任应秋等名师授课。回来后,我又去湖南师范大学‘偷师’,学习师范大学高级教师怎么讲古文课,还去了石门一中,拜访高中老师。当然,在我们大学,我也旁听其他老师授课。”熊继柏表示,慢慢地,他发现教书是有艺术的,不光要有学问,也琢磨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只《内经》一门课,他就先后动手写了百余本详细的备课本。

  天道酬勤,熊继柏很快便在三尺讲坛上名声大振。学生们都说,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理论联系实际而又融贯经典,是其教学广受欢迎的关键。仅用一年,熊继柏就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

  “到大学以后,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教学相长’,教与学互相增长。在基层当医生,不可能读那么多的书。到大学以后,我一边要教书,一边要看病,在大学还要有著作,要写论文。”据悉,目前,熊继柏发表医学论文100多篇,出版个人独立著作15部,加上参编的医学专著,共20多部。其中,《内经理论精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及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藏书收录。

  中医屡创奇迹

  熊继柏老先生常说:“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在60余年中医临床和近40年教学中,熊继柏老先生始终坚持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擅长诊治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等疾病,诊疗各种疑难病症及危急病症经验独特。

  “大家都知道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那么,中医的特点或者优势是什么呢?很多人可能就说不出了。我将中医的优势归纳为四点,即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整体的辨证施治、奥妙的方药配伍。”熊继柏老先生认为,中医临床,关键在于贯穿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坚持理法方药的基本步骤。临床辨证的关键是辨清病性与病位,临床施治的关键是因证选方,因方遣药。

  熊继柏老先生曾看诊过一个13岁的女孩,得病半年不排尿,排大便则依靠开塞露,甚至洗肠。无奈之下,只得通过插导尿管以持续导尿。熊继柏老先生初诊时,女孩面色蜡黄、走路不稳、说话有气无力。熊继柏老先生判断女孩气虚、湿热,中医称为“癃闭证”。据介绍,熊继柏老先生首先给女孩开了两个方子,只吃了半个月大便就通了,黄腻苔也下来了。但脉细而虚,虚证表现非常明显。《黄帝内经》中《灵枢·口问篇》记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女孩为典型的中气不足。此时,熊继柏老先生又开补中益气汤,加入黄柏、车前子等两味药,升清降浊。女孩服药20天时,已经拔掉导尿管,自主排尿了。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只要是熊继柏老先生坐诊的日子,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就会挤满诊室。如今医学发达,各种高精诊疗仪器可以把人体五脏六腑看得一清二楚,但熊继柏老先生摸脉看病依旧靠一块布垫、一支笔、一本处方笺,坚守中医正道,坚持用“纯中医中药”治病。也正因如此,他屡用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症,创造了诸多生命奇迹。

责编:孙淼


审签:黄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