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健康新闻 >健康要闻

《医脉相承》|李佃贵:躬身临床的国医大师

2024

/ 05/24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手机查看

  海报新闻记者 孙淼 济南报道

  “万里云天万里路,一重山水一重天”,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瑰宝,更是守护百姓健康的仁术良方。

  有这样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中医,从喜欢中医,到痴迷中医;从躬身“医”线,到精研传承;从基层中医,到国医大师……从医五十余年来,他扎根临床、精研疑难杂症,升华临床、在脾胃病领域不断凿深掘进,以中医病因学理论为基础,探究、独创“浊毒理论”,不仅打破了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的“定论”,而且在肝病、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为人们的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提供了新思维。他就是第三届国医大师李佃贵。

  近日,《医脉相承——国医名师访谈录》栏目组专访了李佃贵。

  躬身临床

  从公社卫生所的基层中医到第三届国医大师,五十余载,医路漫漫,“酷爱中医,痴迷临床”,是他的自我评价,也是同事、学生们公认的。

  “对于中医,我从小就爱好。要说原因,主要因为小时候在农村,如果有人不舒服、生病了,都找中医看。我一位本家的叔叔便是当地公社卫生院很有名的中医大夫。各村谁病了,都是请他背着药箱到家里去看诊。那时起,自己就觉得中医非常神奇,内服外治,病就好了,也是从那时起开始热爱中医,也算是为踏上中医之门奠定了基础。”李佃贵回忆道,于是,在考高中时,他就选择就读县里办的中医徒弟班。学医一年毕业,随即被分配到公社卫生所工作,边干边学边用的经历也让他愈发由衷地痴迷上了中医。1970年,河北新医大学(现河北医科大学)到蔚县招收学员,他经公社书记拍板推荐上了大学。选择专业时,毫不犹豫地填报了“中医系”。“我的母校中西医底蕴十分深厚,在这里,我接触到了很多名医专家,也系统学习了中西医药知识,1973年底毕业后得以留校任教。最初在中医内科教研室工作,被分派到学校附属三院带教。”李佃贵说。

  据悉,虽然是教学编制,但仍要临床带教出门诊。此后五十年里,李佃贵先后担任河北省中医院副院长、河北中医学院副院长、河北职工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河北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正校级)兼河北省中医院院长,可他从未离开临床。

  “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最好的研究项目不在实验室,而是在诊室,患者的病症就是最好的研究项目;最大的研究成果不在证书上,而是在患者的身上,救治病人就是最大的研究成果;最优秀的论文不在杂志上,而是在患者的心里,患者感激的笑容就是最优秀的论文。”对他而言,患者治愈后的笑容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从事中医临床以来,李佃贵诊治患者逾10万人次,保留病案已有3万多份。他尤其擅长内科杂病,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颇多建树,成功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等胃癌前期病变。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名医生,李佃贵时刻谨记“医乃仁术”的古训,时时处处想患者所想,使他们尽量少花钱治好病,不少患者因治病成了他亲密的朋友。李佃贵常说,病人离不开医生,医生也离不开病人。从某种意义上讲,病人是医生学习摸索、积累经验、创新提高的源泉。

  磨砺出新

  临床实践中,李佃贵发现,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患者,甚至慕名而来的海外患者中,脾胃病是一个最常见的、多发的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生血化气之源。脾胃不好,可以影响人体各脏器的功能,如心、肝、肾、肺等。脾胃功能好了,也可抑制各脏器疾病的发生。”李佃贵表示,正是认识到脾胃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所以,在5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他主要从事脾胃病的临床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且通过脾胃病的防治,创立了“浊毒”理论。

  谈起浊毒论的缘起,李佃贵讲了一桩往事。他留校后最早在学校附属三院临床带教。当时与一名老花工同住一室。老花工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平时在宿舍床前放置一个垃圾桶,既是痰桶,也倒剩菜剩饭,导致屋内腥臭,招来许多蚊蝇,打不干净。有一段时间老花工请假回老家了,李佃贵便将宿舍收拾干净。那段时间,即便不用杀虫剂,蚊虫也明显少了。这个现象本来寻常,却引发了李佃贵的深思,他联想到疾病与环境的关系。“治病求本,改变治病环境为要”。人体内脏的代谢产物,或病理产物,如果不能及时清理排出,愈久就会变成了“浊毒”。

  李佃贵认为,浊毒作用于人体,可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其结果就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功能失常,乃至功能衰竭。

  “传统中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国粹瑰宝。每一个中医理论的诞生均具有继承性,又兼具创新性,与时代疾病谱的变化有很重要的关系。‘浊毒’理论同样如此。”李佃贵表示,李东垣《脾胃论》对“浊毒”理论的提出影响较深。由于历史原因,金元时期,人们多脾胃不好、脾胃虚弱,因此,李东垣撰写了《脾胃论》。而当下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吃得饱、穿得暖,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高油高盐高热量饮食大量摄入。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也发生了巨大改变。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代谢类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浊毒理论”应时代疾病谱变化而生。

  “浊毒理论”从提出到成熟完善,历经了长期临证、病例积累和系统总结。据了解,李佃贵逐渐摸索出“疏肝和胃、活血化瘀、解毒化浊、健脾和胃”四步调胃法,总称为“化浊解毒”治疗法,运用此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打破了“胃癌前期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随后他提出“祛邪为要”“和合致中”,既赞同“陈莝去而肠胃洁,瘕瘕尽而营卫昌”,也坚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主张“祛邪扶正,以和为期”。

  不止于脾胃病,李佃贵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肝胆系疾病也取得显著疗效。他以“软肝化坚、解毒化浊、活血养血”三步骤治疗肝硬化,即可缓解病痛,延长寿命,并阻断向肝癌发展。随着李佃贵带领的科研团队进一步拓展应用浊毒理论,该理论还广泛用于指导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多学科疾病的诊疗,形成了以“化浊解毒”为特色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案,充实了中医证候学,创新了中医病因病机学。此外,李佃贵教授主编的《中医浊毒论》等11部系列学术专著已出版,在“浊毒理论”发展中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辨证论治

  健康、长寿是每个人的愿望,李佃贵表示,人在通往长寿的路上有三道坎,分别是吃不好、排不爽、睡不香,而这些都跟浊毒有关。既然体内有浊毒,就需要将其排出。提及排毒,许多公众便错误地将其等同于“泻”,腹泻、拉肚子。

  “首先,关于‘浊毒’,我们把它作为一个理论,这是一个病机,它可以出现各种疾病。同时,也是病理性产物,各种疾病都可以出现‘浊毒’证。这是中医辨证。”李佃贵告诉记者,出现了“浊毒”证,应“三清”“三调”。“三清”即汗液、尿液、排泄物三个渠道,这三个渠道一定要保持畅通。“三调”,在体内最容易导致浊毒产生瘀积的三个重要脏器分别是肺、脾、肾。其中,肺主皮毛,肺的功能好,那么汗液就通畅,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功能好了,大便就通畅了;脾胃为后天之本,生血化气之源,运化体内水湿,脾功能好,水湿运化清除了,就不会瘀积成浊毒物质;肾为先天之本,还主二便,肾功能好,大小便通畅。“三调”就是调肺、脾、肾的功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调理脾、肺、肾,应遵循中医辨证思维,标本兼治、攻补兼施。肺、脾、肾是治本,大便、小便、汗液是治标。”李佃贵介绍说,中医说扶正才能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那浊毒就不会产生。当脾肺肾虚时,也应该辨证论治的补,如出现面色苍白、眼睑苍白,舌淡红,苔薄白,乏力、没劲、虚弱,大便溏薄,吃饭不香,睡眠不好等,都是血虚的表现。血虚运化不好,可用阿胶,阿胶是著名的中药,且功效可靠,药食同源的。若血虚还伴随脾虚,可搭配健脾的药,如茯苓、白术、陈皮等,健脾补血。

  “中医说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李佃贵以临床上多见的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和不典型增生为例,在中医看来,需要动态地、辨证地看,这是已病,它的未病是胃癌。所以,首先要考虑不让其发展为癌症,把肠化等不典型增生消除掉、逆转掉,这是核心。这一点与西医待其发展后进行手术或放化疗不同。

  因此,在李佃贵看来,中医在理论上、方法上都与西医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医是健康医学,更重视人的健康和寿命;西医则以找病、治病、除病为目的。而未来的医学要从疾病医学走上健康医学。

责编:孙淼


审签:黄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