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4
大众网
手机查看
庭院深深深几许。每当我走进幽静的名人故居或是古建筑之类,感触最深的,还是那些镌刻在古色古香木板上的对联与匾额,它们集典故、抒情、明志于一体,令人产生无限的感怀与哲思。
盛夏,烈日灼人。从邵阳隆回县城出发,途经60多公里弯弯绕绕的县道后,就到了司门前镇一处叫魏家塅的地方,塅是大片平地的意思,这片被雪峰山怀抱的平地,当地也叫金潭。放眼一望,只见大片绿油油的禾苗正恣意地生长,让人顿觉风物辽阔,中间一条仅容一车通行的水泥马路直抵目的地——魏源故居。
魏源故居处在在魏家塅的中心点上,是一个带有夯土围墙的单独院落,槽门进口“沙洲洄碧水,朗月照金潭”的联语,这是魏源21岁时亲自所撰,极为贴切地描述了家乡的美丽风光。原本金水河从故居门前经过,几曲回环之后在故居宅基地处形成一块沙洲,后来改道绕屋而过。现在故居前面是一塘夏荷,挤挤挨挨开得热热闹闹。左侧大片的稻田像绿油油的地毯,柔柔的铺在心旷神怡的田野上。屋后是一簇茂密的翠竹,热辣的夏风掠过,更显摇曳多姿。右边是几栋毫无特色的现代民房,与故居环境极不协调。好在槽门旁边有一个卖绿色冰凉粉的摊子,据说主要是用一种叫观音柴的树叶揉汁做的,是当地一大传统特色小吃。晶莹剔透绿莹莹的冰凉粉加点红糖、浇点香醋、撒点芝麻,轻啜一口清凉满心。
从槽门进入,院内是一处晒坪。坪地前方是一座两栋正房两栋厢房的木结构四合院,坐西南、朝东北,属湘西南地区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故居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为魏源的祖父所建,已历经近300年的岁月沧桑。1794年4月23日,魏源就在此出生。据说魏源出生的当晚,他的母亲陈氏梦见一位衣袂飘飘的神仙,持巨笔及金色花授之,说是要送给她儿子,梦醒之后就生下了魏源。在当地人看来,魏源就是文曲星下凡。有两件事可以验证:其一魏源自入家塾后读书异常勤奋,沉醉书本很少外出,以至于自家的狗都不认识他,偶尔外出竟会引起家犬群吠。其二在他九岁那年应童子试,知县当面指着茶碗中的太极图出对考他:“杯中含太极”。魏源怀中正好揣着两个烧饼,当即应声对曰:“腹中孕乾坤”。此联一出满座皆惊,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蕴意深远,展现出魏源小小年纪就有远大抱负。
故居的第一、第二栋正房和左侧厢房为平房。右侧厢房为两层楼,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所有门窗均采用镂空的装饰手法。底层五间全为谷仓和堆放农具的杂屋,两端为楼梯间。二楼为读书楼,是魏源的书房与讲学、会客之所。从右厢房与前面正屋的接合处,来到一层的后堂正屋,这里是用作祭祀和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正屋一边是魏家长辈的睡房,另一边是一家人的起居之所。一楼正屋与左右厢屋又围成一个院中小院,内种两株石榴,令人惊奇的是,树上居然还开着几朵晒得发蔫的石榴花。
在魏源故居,静静驻足观看那些印有岁月痕迹的雕花架子床、朱漆太师椅、茶几、神龛,还有蒙尘不甚光亮的牌匾对联,感觉历史就是双面镜,既可折射过去,又可观照当下和未来。轻抚那些古旧拙朴的物件,仿佛在触摸历史的肌肤;细细品味一副副牌匾对联,宛如走进一座文化思想宝库。
说起晚清历史,魏源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人物,一部晚清思想史,总结起来就是“要不要学习西方”和“如何学习西方”的问题,而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便是魏源。他是中国历史上2000年未有之大变局转折时期的英才翘楚,是近代中国一片混沌中率先“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他所编著《圣武记》《海国图志》等书,不仅促进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思想改良运动,而且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被称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辉煌巨著”。他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当时那代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未来出路的深切思索,开启了学习西方、走向世界的先河。2015年,由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联合凤凰湖南共同举办“湖湘文化十杰”评选活动,魏源毫无意外名列其中。
故居前堂正厅有魏源的雕像,正厅前的楹柱上,悬挂着魏源21岁时所撰的对联:“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世方。”这副对联的前三句都是准备和铺垫,真正的目的在于最后一句“谋救世方”。魏源的一生也正是为此鞠躬尽瘁、砥砺前行。其以惊人才力编著的《海国图志》等巨著,不正是当时国人苦苦寻求的“救世方”吗!正厅后两旁的房梁柱子上是赵朴初手书的对联:“世但知公之政论文章,特感精诚,缀集牟尼无量寿;虽未见身后怒潮战鼓,喜酬夙志,奋起神州二百年。”正厅左墙悬挂着湖南楹联学会理事魏寅所撰对联:“宦迹游踪万里山河海国志,文章经济一家著述古微堂。”正厅右墙则悬挂有好友龚自珍赠送给魏源的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登上右厢房二楼读书楼,还有一副魏源20岁时所撰颇为得意的一副对联:“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修建的高阁,其中绘有功臣图像,而且凌烟阁上排在第一位的画像就是魏征,魏征是魏姓后代子孙的典范,魏源引用“凌烟阁”的典故真是匠心独运。下联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著名散文《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这是何等可贵的家国天下情怀!
我曾多次在深秋的爱晚亭中流连忘返,一则欣赏枫叶似火的美景;二来想在异度空间里与魏源先生神交一番。1812年,魏源在岳麓书院求学之余,时常漫步爱晚亭,甚至喜欢在夜间披衣而坐,看萤火星星点灯,听蛩音弹奏夜曲,俯仰天地之间,我猜想他也许向苍穹发出过有关宇宙人生的无限追问吧?面对万千枫叶似火燃烧,我突然感觉“开眼看世界”这一标签还不足以代表魏源,我更愿意把魏源看作是清朝最早的“盗火者”,《海国图志》就是漫漫长夜出现的第一支火把。受其影响,50多年后,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一书出版,在那个风起云涌、动荡变革的时代,《天演论》一书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点字字铿锵,此书一出笔醒山河,这是黑暗中国的第二支火把。从认识到坚船利炮等器物层面的巨大差距开始,再看到政治经济等制度层面的先天缺陷,警醒后的先知陆续点燃第三支、第四支……从此思想的火把,开始照亮新的时代。
一部思想文化史,其实都是在讲述出发的故事。屈原上下求索向汨罗江出发,只留离骚在世间。李白饮酒仗剑向蜀道出发,人生得意须尽欢走向诗仙之路。东坡向黄州惠州儋州出发,一蓑烟雨任平生。徐霞客向山川地理出发,大丈夫当朝沧海而暮苍梧。 魏源的一生亦是如此,从1814年随父亲魏邦鲁第一次出远门算起,“从此芒鞋踏九州,到处山水呈真面”。魏源从隆回乡下出发,开启了走向思想巨人的宦迹生涯。很难想象,在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除边远地区及台湾外,魏源的足迹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包括香港和澳门,确实让人惊讶,并且还留下了五百多首山水诗,他在游历五岳之后这样写道:“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朱鸟展翅垂云天。”以至于有人称他为清代版的“旷世游圣”,一点也不为过。
有出发就有相遇,有相遇就有故事。1841年夏天,在江苏镇江一处渡口旁,因虎门销烟被道光皇帝发配新疆的林则徐,在此与老友魏源相遇,他们有太多的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此时林则徐年事已高,今日相聚也许就是永别。当时,整个国家内忧外患,国势沉沦,外部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内部是朝廷昏庸无能,民族矛盾激烈加剧。面对这种形势,两位肝胆相照报国无门的挚友,不光是为自己的遭遇,更多的是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担忧。“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临走之际,林则徐将自己先前主持翻译的《四洲志》全部手稿交给魏源,嘱托他进一步收集西方资料,编写一部中国人了解世界的著作。魏源也不负好友重托,倾注全力,仅用五个月时间,就在《四洲志》八万七千字手稿的基础上,编著成《海国图志》五十卷本约五十七万字。1847年,又在此基础上修订完成了六十卷本。1852年,魏源再次对该书进行大规模修订,从六十卷本增加至百卷定本,字数也由五十七万增加到八十八万。魏源耗尽10余年的心血,最终编著成一部集世界地理、历史、风俗、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为一体的旨在“制夷”的百科全书。历史记住了那个情深义重的渡口,记住了一对惺惺相惜的知己。遗憾的是这次相遇没有改变林则徐、魏源的个人命运,却改变了中国以及日本的国运。
魏源一生命运多舛。有神童之誉的他在科举生涯历经磨难,六次会试落第而归,直到五十二岁才取得进士功名。在担任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两江总督陶澍、钦差大臣裕谦等幕僚期间,身怀经世致用才能的他积极辅佐幕主在漕运、盐政、河工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三大方面大胆改革,取得非凡建树,只是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严重抵触和阻挠,最终半途而废。在担任东台、兴化、高邮等县级小官时,“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心系民瘼的他兴修水利,修建学宫,颇有政绩却被革职,从此他心灰意冷遁入佛门。1857年3月,魏源病逝于杭州僧舍。
《海国图志》一书的命运和魏源同样坎坷。如此一部呕心沥血写就的民族自强之书,却被闭关锁国的清政府视为洪荒猛兽,当时在国内总共只印了1000本。很多昏庸的守旧派大臣在皇帝面前屡次诋毁此书,认为《海国图志》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书中海外国家的富强都是假的,此书应该被禁查烧毁。 就连当时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还在向臣子们询问,英国在何处?与中国有无陆路想通?在那个时代,谈起外国,对于腐朽没落的晚清王朝犹如夏虫不足以语冰。
《海国图志》寂寂无闻的二十年,是晚清统治者沉醉天朝迷梦里昏聩懵懂的二十年,也是中国近代化被耽误的二十年。这是魏源的悲哀,更是中华民族的不幸。要知道,《海国图志》完成的这一年,英国工业化还在进行中,美国尚处于南北分裂状态,法国则有暴乱,中国仍然还有迎头赶上的机会。可惜的是,这样一部重要著作,在那时的国人眼里,不过是些奇淫巧技而已,天朝上国怎么可能学这种玩意儿呢。但令人想不到的是,1851年当这部巨著漂洋过海,传到日本后,却在岛国引起了轰动。不仅受到日本知识分子重视,更受到统治者青睐,当局大量印刷《海国图志》,前后加印十余次,到1856年,各种版本达二十几种,价格前后涨了四倍。1868年,《海国图志》在日本畅销10余年后,当局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明治维新运动,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日本迅速崛起。1895中日甲午海战,日本一举打败中国,奠定了其强国的地位。一对邻居,一个失去了二十年,一个抓住了二十年,这番对比不可谓不强烈。更为讽刺的是,1898年,时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以一个胜利者姿态来访中国,当时李鸿章请教起日本为什么能够在短短时间内崛起,伊藤博文回答:“去看《海国图志》。”将此书译为日文的盐谷世宏对此感慨说:“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其君不用,反而资之他邦。吾固不独为默深(魏源字)悲,抑且为清主悲也夫!”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历史只有结果。
不知不觉时间不早了,故居工作人员提醒游人要关门了,依依惜别之际,再一次回望金潭那方山水,不由得陷入一种沉思,其实当时的晚清政府陷入了两难境界:不启民智,无以抗击西方列强;开启民智,皇权统治难以为继。
历史,有时候真的不忍卒读。(通讯员:李照斌)
免责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或与本网联系。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责编:孙海燕
审签: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