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健康新闻 >产业

攻克人畜共患病 守护人类生命健康 ——记“人兽共患病与生物安全”团队创新科研成果

2024

/ 10/1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手机查看

  人类作为地球的幸运儿,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但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威胁,疾病就是伴随人类数万年的“杀手”。尤其是“人兽共患病”这种由动物感染给人类的疾病最为多见且致命。翻开人类传染病历史:从大瘟疫、黑死病、天花、霍乱,到非典病毒、埃博拉病毒、新冠肺炎病毒等,无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未知的传染性疾病或许比战争、自然灾害等对人类生命的威胁更大。

  现如今,在全球气候巨变、全球化进程加快、传统人兽共患病此起彼伏、新发人兽共患病层出不穷、未知“X”疾病应对挑战的大背景下,“人兽共患病与生物安全”团队应运而生,该团队依托“重要家畜疫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反刍动物重大疫病防控重点实验室(东部)、中蒙“一带一路”人兽共患病研究联合实验室、国家药监局疫苗及生物制品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人兽共患病与生物安全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组建,团队带头人是我国人兽共患病学家陈启军教授和生物安全专家陈泽良教授。团队现有近20名中青年学者和1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在重大疫病防控、未知病原识别、反刍动物口服抗生素、mRNA疫苗、抗微生物量子点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走在了人兽共患病防控与生物安全防御的最前沿。

  图片:依托工作站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

  突破性科技创新,使“X”疾病应对由被动变主动

  地球是一个生物物种丰富多样的星球,人类与动物生存在一个环境中,关系密切,动物疾病直接威胁着人类健康。而当前人类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旧有的人兽共患病长期居高不下、新发传染病层出不穷、跨境远距离传播易于实现、耐药病原体不断涌现。人类不得不采用大量的抗生素、化学合成品等药物用于治疗,但病原的变异速度远远超过药物的研发速度,同时许多病原善于隐匿于人体细胞内从而逃避药物的攻击。可以说,人类在这场竞赛中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新的抗生素等药物以保障人类公共卫生安全,但是传统的针对已知病原、已知靶标的药物研发策略,难以应对新发传染病和未知的“X”疾病,将始终处于被动应对的局面。在陈启军和陈泽良教授带领下,“人兽共患病与生物安全”团队另辟蹊径,采用当今最前沿的“量子”物理技术,以第4周期、第IIB族的锌元素为主要原料,经过多年攻坚克难,研发生产出新型“抗微生物量子点”药物。量子点的独特性质使药物可轻易穿过机体组织、细胞,直接攻击、杀灭病原体,具有抗微生物谱广、不产生耐药等传统药物所不具备的优势。目前,临床动物实验已经证明该药物对多种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尤其是对胞内寄生菌如布鲁氏菌、立克次体及多种病毒的高效杀灭作用,是其它药物难以企及的,将为人兽共患病的防治,特别是应对未知的“X”疾病提供了一种全新主动应对方案。

  创新药物技术,使传统治疗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据陈泽良介绍,布鲁氏菌是一种典型的胞内寄生菌,在全球各主要牧区的羊、牛群及广大从业人员中广泛流行,可由消化道、呼吸道、皮肤伤口等造成人类感染,若未得到及时、科学诊治可导致严重而长期的慢性感染。该病的治疗难点在于布鲁氏菌可长期藏匿于机体的免疫细胞内部,传统抗生素和药物难以直接对其发挥作用,经过几个月的药物治疗仍难以将其彻底清除并且容易反复发作。而他们研发的抗微生物量子点药物,所呈现的量子隧穿效应结合强大的杀菌作用,仅需用药3天即可快速杀灭、清除隐藏在机体内的布鲁氏菌,从而实现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完全治愈。未来,团队将探索量子点药物应用于难治性疾病如结核病,以及无药可用的非洲猪瘟等疾病治疗。

  抗生素是人类和动物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关键药物,但在反刍动物的应用中存在较大的先天性难题。反刍动物有4个胃,其中瘤胃中存在大量细菌可以分解饲草中的纤维素,普通的抗生素药物进入瘤胃内后将对其中的细菌造成巨大的损伤,同时药物浓度也大大降低而无法达到治疗效果。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用抗生素治疗反刍动物疾病一般采取注射给药,极大增加了治疗和养殖成本。为此,团队开发了药物纳米递送技术,使药物能够通过瘤胃并顺利抵达肠道,药物在肠道释放发挥药效。基于该药物递送技术,研发出了反刍动物专用的口服抗生素,解决了抗生素无法口服的难题。该技术和产品属于团队首创,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自主创新,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换道超车

  新冠疫情给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也推动了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落地。新冠mRNA疫苗成功获批上市应用,使mRNA技术应用进入了快车道,mRNA技术将带来生物医药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建立了基于耐热纳米蛋白笼的RNA合成与包装递送系统。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可自主合成目标RNA和表达耐热蛋白,蛋白会自动识别RNA,并在自组装成蛋白笼的过程中将RNA包装在内部,形成含有目标RNA的蛋白笼疫苗或药物。与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基于脂质体包装递送的RNA技术相比,该技术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并克服了现有技术需低温保存、稳定性差、缺乏靶向性等不足,具有生产成本低廉、稳定性好、生物相容性好、容易设计改造等优势。该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已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和价值。基于该技术,团队已开展PEDV、PCV、蓝耳病等多种动物用疫苗,狂犬病病毒、埃博拉、炭疽等多种病原的中和抗体的开发,相关工作已取得了积极进展。该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mRNA技术领域成功实现了换道超车,对于我国RNA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兽共患病与生物安全创新团队

  作为“人兽共患病与生物安全”团队的带头人,陈启军教授长期从事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学的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政府间合作“一带一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重点项目、海外合作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在疟原虫、血吸虫等血液寄生虫的病原生物学和分子致病机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尤其在疟原虫致病机制研究方面,在国际上率先揭示了疟原虫逃避宿主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机理。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作为与诺贝尔获奖者屠呦呦教授在相同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应邀出席诺贝尔奖颁奖活动,并做了“疟疾免疫逃避的机理”的特邀报告。2014-2023年连续十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3年入选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团队带头人陈泽良教授,曾长期在军队求学和工作22年,一直从事布鲁氏菌病等人兽共患病相关基础、应用基础与产业化转化研究;围绕新发传染病开展流行病学、诊断技术和产品开发,为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围绕牛羊等反刍动物健康养殖,采用纳米技术,解决饲料、药物、疫苗中的技术难题,开发创新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先后主持和承担10余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入选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计划和内蒙古自治区高层次人才计划“草原英才”等人才计划,于2023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两位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2022年在丹东凤城市设立“农业农村部反刍动物重大疫病防控重点实验室(东部)科技转化中心”“重要家畜疫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转化中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已成功转化新型消毒剂、新型兽药、纳米硒保健产品、应急储备食品、人兽共患病诊断试剂盒等一系列产品,在国内及蒙古国进行了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未来,团队还将在口岸及边境地区开展人兽共患病监测预警、检测技术、风险管理策略等生物安全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与地方疾控、疫控等多部门合作打造人才交流培养平台,提升我国公共卫生水平,守卫我国北方边境国门安全。

  2024年2月,由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下发通知,审核批准建设 “人兽共患病与生物安全”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站由满洲里国际旅行保健中心、通辽市疾控中心、内蒙古民族大学等三家单位共建,共同开展人兽共患病与生物安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满洲里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在开展生物安全监测预警和国际合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建站院士陈泽良教授表示,内蒙古是反刍动物人兽共患病高发区域,拥有超过4700公里国境线,是开展人兽共患病和国门生物安全的理想地区,未来,团队将依托工作站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的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

  人兽共患病防控任重道远,需要持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人兽共患病与生物安全”团队将牢记使命、不负重托,紧扣时代脉搏,在人兽共患病与生物安全领域不断勇闯无人区,开发转化新技术新产品,服务人民健康和国家生物安全,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文/王依)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利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资讯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责编:孙海燕


审签:黄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