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济宁市兖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门诊于1956年6月建成,位于济宁市兖州区鼓楼街道办事处,属于数字化门诊。
近60年来,兖州区预防接种门诊始终秉承“为群众健康服务”的工作宗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保障全区人民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是一个学习型的集体。预防接种工作专业性极强,服务人数多,承担的责任、风险大。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接种门诊的同志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习业务知识。一是每周抽出一晚时间,集中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学习活动。二是以科室人员为主体,有计划地定期开展轮流讲课,既提高了授课人员的学习主动性,又实现了同事之间的知识互补。三是通过函授、自学、远程教育等形式,提高学历和技术水平。目前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都拿到了本科以上文凭,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轨。正在研读本科学历的栾菲菲说,如今,每年有近十万多名少年儿童在我们这里接受预防接种,他们选择了我们,把生命与健康郑重的托付给我们,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肩头那沉甸甸的份量,怎能不努力学习,发奋自强呢!
这是一个敬业型的集体。如果说疾控事业是一项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伟大事业,那么预防接种就是保障公民健康的第一个关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了这一崇高的事业,为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接种门诊的同志们,每天就象陀螺似的一直转个不停,从上班的那一刻起,常常是连喝水的时间也没有,上完一个班下来,累得筋疲力尽。 “一个都不能少。”是免疫接种的工作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每年都要对适龄儿童进行脊灰和麻诊疫苗强化,每天接待儿童数达300余人,忙得下不了班,同志们就在门诊附近的小饭店简单吃几口饭继续迎接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接种门诊的同志们就是靠着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为全区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筑就了一道道坚实的健康屏障。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许多儿童家长情不自禁地说:“你们真是太辛苦了!”
这是一个奉献型的集体。为了满足学生和广大家长的要求,预防接种门诊实行全年开诊接种工作制度。每当别人欢度假日时,接种门诊的同志们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当别人下班回家休息时,他们却要急匆匆地赶去接班。接种员王凤玲,爱人远在部队守卫着国家的安宁,常年一个人带着孩子,从未因为个人的困难耽误过工作,家里老人住院由于工作关系不能守候在床前,临终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接种员栾菲菲,在婚期临近的时候,每天坚持早来晚走,直到结婚前,没请过一次假。接种员周红梅,由于科室人员少,所有的收款工作都由他一个人负责,每天上班就象拴在了岗位上,家有80岁的老人,儿子又面临高考也无暇照顾。他们是医生、护士,又是妻子、是母亲、是女儿、是儿媳,他们身上承担着多重的责任,然而,每当需要在工作和家人之间做出选择时,他们总是能够舍小家为大家,舍个人为他人,毫不犹豫的选择坚守岗位,以敬业奉献的精神,以无声的行动践行着神圣的职责。
???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集体。真情关爱,服务对象第一,是接种门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为服务对象提供一流的服务,是全科工作人员时刻追求的目标。因此,他们坚持做到“五心具备”,即:对前来接种的儿童要有父母心,接种过程中要有责任心,询问接种史要细心,服务态度要热心,解释工作要耐心。他们就是怀着这种深情和真爱,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接种门诊的工作琐碎而繁杂,每天接待儿童和家长少则几百,多则一两千。而且一名儿童基本上要三四个家长陪同,每天答复家长的询问不计其数,说的话,无法用数字来计算。徐晓俊同志身体比较薄弱,经常是说着说着,嗓子就哑了。尽管如此,从无怨言,始终坚持不急不躁,面带笑容。有的儿童家长十分感动地说:“你们真是医者父母心啊!”
这是一个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集体。接种疫苗出现局部红肿、发热等一般性的反应属于正常现象,但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儿童就是家中的小皇帝,尽管事先做了大量的解释说明工作,事后部分家长还是不能理解,说出一些过激的话。面对误解和不公正的态度,接种门诊的同志们总是高姿态去应对,用微笑、用爱心、用耐心、用真诚、用科学知识去换取心灵的沟通,去羸得家长和儿童的理解和信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兖州区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的同志们以博大的胸襟,坦荡的情怀,包容挫折,包容误解,也包容快乐和成功,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永不服输的性格,使预防接种门诊这个集体蓬勃向上,勇往直前,羸得了被服务对象的信任和群众的好评。他们也在为了全区人民和广大儿童的健康事业,为推动预防接种事业大发展中实现着人生的理想,体现着自身的价值。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帅皓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