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爆炸现场氰化钠的位置已确定,有两处,初步估算,有数百吨。
事故现场指挥部成立专门处置小组,按照“前面堵、后面封、中间来处理”的原则,紧急采取设置围堰、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等五项措施,确保事故区域污染不外泄。对大面积分散的氰化钠,现场砌起一米多高的围墙,防止二次污染。同时,为了防止因下雨而造成的化学反应,还进行了必要的遮盖。
关于外围的清理问题,北京军区参谋长史鲁泽少将史鲁泽明确表示,根据国务院工作组要求,不光是核心区,外围周边3公里范围内都要进行清理。
监测结果显示,事发地警戒区外流动监测车和7个环境空气筛查点均未检出新的特征污染物;17个环境空气监测点位中,位于东疆港的5号和6号两个监测点位氰化氢累计出现两次超标,分别超过《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0.04倍和0.5倍,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其余各点位各项污染物浓度均未出现超标。
根据当地环保部门2014年的验收文件获悉,事发仓库被设计用于存放电石、硅钙合金、氰化钠和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其中氰化钠属于“极度危害”的剧毒物质。在所储藏的各类商品中,氰化钠赫然其中,引发关注。资料显示,氰化钠可通过皮肤接触、吸入和食入及眼睛接触影响人体,症状包括“刺激感、虚弱、头痛、呕吐、溃疡、腐蚀、灼伤、麻木”,吸入人体200—300ppm即可迅速致人死亡。
此,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车延科在接受采访时解释说,氰化钠的确属于剧毒物质,但其本身为固态,扩散的可能性不大,但其易与酸作用,反应产生相应的含有剧毒的氰化物,危害极大。但民众也不要因此而恐慌,氰化钠即使遇到酸性物质产生反应生成有毒气体扩散,这些气体仍可与次氯化钠、氯化铁等试剂发生反应,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氰化钠反应扩散至空气的可能性不大,相关情况也应在救援队伍的控制之中。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何洪分析,如果气象条件有利,可在一两天内扩散完毕,不必太过恐慌。
另外,当少量氰化物进入水体,水中微生物可破坏低浓度的氰化物,将氰经生物氧化用途转化为碳酸盐与氨,使其转变成为无毒物质,同时消耗水中部分溶解氧。因此氰化物在地面水中的自净过程相当迅速,不会累积。
由于自然界对氰化物的污染有很强的净化作用,一般来说外源氰不易在环境和机体中积累。只有在特定条件下(事故排放、高浓度持续污染),氰的污染量超过环境的净化能力时,才能在环境中残留、蓄积,从而构成对人和生物的潜在危害。但是这些氰化物很容易被降解,比如氰化钠水溶液在50℃以上时,将发生不可逆转的水解反应,生成甲酸钠和氨。温度越高,水解的速率越快。工业上常利用这一性质来处理含氰废水。另外,高浓度的氰化物,用5倍量的氯气或者双氧水在1小时内就可以将其降解到安全浓度,所以说氰化物是极易被降解或消除的。
对于天津爆炸,微信朋友圈中一条信息传的很广,号称转自某媒体记者,“不要淋雨!不管是否属实,我要提醒在天津、河北、北京的友人——不要淋雨。爆炸现场有大量氰化钠,爆炸后挥发,遇水即成剧毒物,今晚如有雨,务必小心。”不少人担心雨水变“毒雨”,对人体有害。
天津大学理学院一位专家解释说,氰化钠本身熔点很高,即便发生爆炸也是以粉尘形式进入低空空气中,氰化钠极易水解,因而不会像普通粉尘那样进入高空空气中,自然也无法进入降雨云团。
第二,氰化钠和水反应释放出氰化氢,这是对的。氰化氢剧毒,这也是对的。但是同样因为下雨,产生的氰化氢基本上都会淋下去变成水污染,无法大规模扩散出去。不是说水污染就不严重,但远离现场的人是不用担心因为淋雨中招的。从天津气象部门了解到,针对可能降雨的情况,天津已经做了人工消雨预案,一旦天津上空有较大云团,雨水量较大,为防止雨水接触氰化钠产生起火或爆炸反应,就将采取类似措施。
对氰化物泄露,美国CDC划分了四级区域,一级区里消防队员是需要全身防护的。但这只限于周边地区。针对氰化物的大规模泄露事故,CDC划出的最大警戒线是:全方向390米,白天下风1.3千米,晚上下风4.9千米。针对火灾则是全方向800米。当然,具体的划区依具体情况而定,但怎么说都不可能覆盖整个天津甚至北京。
同时,专家还建议,若发生危化品事故,处于室外的人应立即转移到上风向、河流上游或山上,应尽量转移到离事发地点2.4公里以外的地方;尽量避免接触任何液体、烟雾或固体化学材料;如果可能,请用毛巾捂住口鼻;在确认危化品种类之前,避免接触受害者。位于室内的人应关好门窗,无过滤装置的中央空调或通风系统,应关闭;用湿毛巾、塑料薄膜或胶带封闭门窗缝隙和通风系统出风口;如果有毒化学气体可能已经进入建筑物内,请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不摄入可能已被污染的食物和水。如需疏散,应关好门窗和空调等任何通风系统后再离开。
![手机快拍二维码 转发此新闻](http://qr.liantu.com/api.php?el=m&w=100&m=10&logo=http://www.dzwww.com/data/logo/1.gif&text=http://w.dzwww.com/d/12919837.html)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平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