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内首例3D打印膝关节骨缺损术

2013年12月31日 23:41作者:马俊骥来源:大众网

近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骨关节外科首次公开国内首例“3D打印”膝关节骨缺损治疗术病例,由王韶进教授率领的医疗团队将3D打印技术引入到了骨关节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经过7个多月的恢复,目前患者已经行走自如。

  

  患者术前照片,右膝无法伸直。

  

  患者植入3D打印制作的垫块后6周恢复情况,右膝已经能够伸直。

  

  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骨缺损填充金属垫块不仅“个体化”而且“仿生化”

  

  大众网济南12月31日讯(记者 马俊骥)近年来,“3D打印”成为一个热门名词,玩偶、立体相片、甚至汽车、飞机都可以一次成形,3D打印显得神秘而遥不可及。近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骨关节外科首次公开国内首例“3D打印”膝关节骨缺损治疗术病例,由王韶进教授率领的医疗团队将3D打印技术引入到了骨关节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经过7个多月的恢复,目前患者已经行走自如。

  据介绍,今年6月,一名60岁的女性膝关节骨缺损患者在山大二院骨外科就诊,该病例在两年前接受过膝关节置换手术,半年前感染接受过一次翻修手术,形成较大范围的骨缺损,患者膝关节几乎不能弯曲,无法正常行走。

  治疗膝关节骨缺损,需要植入金属垫块来填充骨缺损的部位,王韶进介绍说,传统的骨关节假体和植入物都是成批制造、固定型号的,而每个人的骨骼形态都存在差异,假体和植入物很难做到与每个人匹配,“在手术中需要对患者的骨骼进行‘削削减减’来适应假体,必然会造成进一步的骨流失,增大手术难度和风险。”为了减少骨流失,降低手术风险,保证手术效果,王韶进教授想到了3D打印技术。在得到患者同意后,医生对骨缺损部位进行了CT扫描,根据扫描数据建立了数字模型,然后以钛合金粉为原料利用3D打印技术为患者“量身定制”了骨缺损填充金属垫块。6月20日,王韶进主刀进行了手术,术后2周患者就能够自由步行,7月5日,患者就出院回家,经过术后3个月回访,患者情况良好。王韶进说:“3D打印技术实现了植入物的‘个体化’,由人骨适应假体变为假体适应人骨,减少了骨丢失。”

  据了解,3D打印的专业术语叫做“增材制造”,是“快速成形技术”的一种,它以数字模型为基础,利用粉末状的金属或塑料等可融合材料,逐层融合叠加,最终形成模型中设定的立体物。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已有医院利用3D打印技术治疗脊柱疾病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将3D打印技术用于膝关节骨缺损治疗在国内尚属首例。

  对于3D打印技术在骨关节医疗领域的应用,王韶进表示乐观。“3D打印技术是制造业的革命,也将为医学界带来革命性的进展,‘个体化’是骨科产品发展的趋势,3D 打印技术能够为患者提供符合自身解剖特点的个体化关节组件。”王韶进说。

  点击浏览下一张

  专访王韶进教授:“3D造骨”是这样炼成的

  口罩、手术帽、隔离衣、鞋套全副武装,手术台、无影灯、呼吸机、监测仪成为演播室背景……12月12日下午,大众网系列访谈将演播室搬进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手术室,专访了刚走下手术台的骨关节外科主任王韶进教授。不久前,王韶进带领的医疗团队首创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了膝关节骨缺损治疗中,在视频访谈中,他向大众网网友介绍了3D打印科技“造骨”的奥秘。

  特写:手术室直击人造膝关节置换:从削骨适"金"到"私人定制"

  明亮的无影灯、不断跳跃的计时数字、闪烁的心电图监控、一声声简洁有力的口令……这是12月5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手术室里一台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场景,为了适应人造膝关节,主刀医生骨关节外科主任王韶进小心翼翼地对患者进行截骨,手术室里的每个人都捏着一把汗。不久前,王韶进所率医疗团队的一次尝试,首次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了膝关节骨缺损的治疗中,对患者骨头“削削减减”有可能成为历史。

  记者手记:全副武装重重关卡 手术服被蹭一下就要换

  三大区域两道关卡,隔离帽、隔离衣、口罩……即使进入闲置的手术室也要全副武装,手术服被手蹭一下也要重换,与手术台保持半米以上的距离……12月5日和12月12日,大众网记者两次走进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骨关节外科手术室,亲身体验了手术的紧张气氛,也感受到了进入手术室消毒灭菌程序的严苛。

初审编辑:帅伟
责任编辑:陈新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