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医红色往事①

2019-11-21 16:48:36 来源: 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者: 王凯

  山东省立医院,是一所拥有120多年历史的国内知名医院,时光的轮回已经在这所百年老院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她历经风霜,披荆斩棘,完成了从蹒跚学步到带头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谱写了一出艰难挫折与拼搏收获相互交织的时代篇章。

  山东省立医院,是一所拥有着红色革命历史的人民医院,她延续着新四军的血脉,传承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荣传统,彰显了“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办院宗旨。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追寻山东省立医院的红色足迹,一段段光辉的历史,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如红色的种子将红色基因融入了广大医务人员的血脉,给医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省医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护佑着人民群众的健康。

  山东省立医院的红色历史与新四军史相当,先后历经南昌时期、安徽岩寺时期、土塘时期、云岭时期、盐城时期、黄花塘时期、千棵柳时期、淮阴时期、临沂时期、胶东和济南时期共10个阶段。

  追溯红色历史,寻访先辈足迹,从南昌旧城区筷子巷的军部门诊部,到岩寺祠堂里的休养所,安徽泾县云岭镇、太平县的前后方医院,再到沂水县略疃村“华东国际和平医院”……坚持党的领导,坚守初心使命,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在战争年代铸就的革命精神、光荣传统,已作为山东省立医院的红色基因,深深地融入血脉,指引未来,代代承传!

  治病救人,医者初心,人民的医院为人民!从新四军军医处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为人民群众医伤治病的宗旨,无论是在行军过程中,还是在驻扎地,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医务人员走到哪里,都给群众看病,以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结下鱼水深情,使医院成为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

    早在1938年2月,新四军刚刚组建,就设立了军医处,同年春天,又成立了第一个由宫乃泉、王聿先、齐仲桓、崔义田、吴之理、郑迈光、戎和卿、章央芬八位医生,以十几位正规学校毕业的护士组成的门诊部,并开始在部队相应建制单位,组织起了约1万人的卫生员队伍。

  战时救治伤员,平时服务百姓。这一时期军医处就确立了为人民群众医伤治病的宗旨。尽管门诊部很小,药品很少,也给群众施诊施药。时任军长的叶挺,得知岩寺镇下街有个孤苦伶仃的老人汪五婆,已病得奄奄一息,马上派军医上门治疗,烧水、煎药、吃药等都由军医服侍;待疾病痊愈后,叶挺军长用自己的津贴,买了一篮鸡蛋送去,让她滋补身体……在叶挺军长的关心和军医的精心治疗下,汪五婆恢复了健康,专门赶到新四军军部登门致谢。

  直到现在,在安徽岩寺新四军纪念馆里,还竖立着反映这段历史的铜像:两人紧紧握起的双手,军民一家的鱼水深情。

  1938年夏天,新四军军部在云岭旁的南堡村徐氏宗祠和邻近的太平县小河口翟家大院和祠堂两地分别设立前、后方医院,这是军部最早建立的医院。宫乃泉、崔义田分别担任前、后方医院院长,总床位达370多张,并设有装备相当齐全的手术室、X光室、化验室、药房,以及用竹筒作管道的淋浴室等。在硝烟和战火中诞生的人民军队医院,从此随军一路辗转,最终铸就一部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壮烈史诗。

  医院良好的医疗效果,受到周恩来和中外人士的高度赞扬。1938年秋,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辗转前来,对新四军在艰苦条件下取得的医疗成就和高质量规范服务感到震惊,赞扬说: “真了不起!这是我在中国见到的最好的军医院!这是世界上少见的伤兵医院!我要向全中国全世界报导,呼吁他们支援你们!”

  随后,她一边用随身携带的英文打字机不断地向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介绍在新四军的所见所闻,一边热情引见国内、国际友好人士为新四军募集到药品、器材,帮助介绍国际医护力量。

    1939年3月,周恩来到皖南小河口医院慰问伤病员,并给医务人员做了鼓舞人心的讲话。勉励他们要用技术特长为抗日战士服务,为革命的军队卫生工作多作贡献。

  资料显示,皖南三年中,新四军医院收治住院病人6000多名,其中治愈、好转的占82.9%,手术1443人。

  1943——1945黄花塘时期的医护器械。

  1940年初,前、后方医院合并到肖村,称军部医院,同年12月,根据军部决定,医院人员取道苏南转到苏北。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此时军部后方医院下辖4个休养所,分驻盐城海参庙、张家墩等地。

  1946年,沂水略疃村华东和平医院手术室旧址。

  1946年冬,军部医院随军迁至山东省沂水县李家河北的略疃村,更名为“华东国际和平医院”。1947年3月,医院随军转移,经沂水、诸城、高密、平度、莱阳等县,历时1个多月,到达当时的乳山县腾甲庄。

  “是和平医院救了我的命!”乳山市后尹家村村民崔文峰老人,已八十岁高龄,身体康健,精神矍铄,回忆起当年仍充满感激。当时才8岁的崔文峰在干农活时,意外被父亲误伤,穿透胸背,危在旦夕。家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背着崔文峰一路步行赶到十几里外的华东国际和平医院,门口一位正从医院出来的老乡,看到满身是血、已经奄奄一息的崔文峰禁不住说:“这种伤,找他们治就对了!”

  经过解放军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奇迹发生了!崔文峰不仅从死亡线上活了回来,而且没留任何后遗症。

  预防为先!用科学知识提升群众卫生健康意识。医院发起的“平猪圈运动”开创了胶东解放区爱国卫生运动的先河。华东国际和平医院随军部到达乳山不久,就发现在胶东地区流行严重的虫媒传染病,跟老百姓在堂屋门口建圈养猪贮粪的不良人畜共处模式有关,遂发起“平猪圈运动”;然而,由于受观念、习惯影响,群众一时无法接受。对此,解放军医务人员毫不气馁,坚持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普及疾病预防知识,改变人们对不良生活习惯的认知,有效控制了传染病传播,取得了明显效果。

  1947年4月,华东国际和平医院乳山腾甲庄旧址。

  1947年9月,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形势紧张,华东国际和平医院暂时分散,40余人组成华东国际和平医院手术队,奔赴前线救治伤员。之后,奉华东野战军卫生部令,和平医院手术队及卫生学校的学员联合组成鲁中防疫大队,约140余人,分三个中队,赶赴临朐、沂北、沂中各县疫区抢救灾区病人。直到来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兵团在胶东战场取得全面胜利后,华东国际和平医院随军区卫生部迁至诸城县赵家辛庄与分院会合。

  1948年,山东省立医院、华东国际和平医院在现址恢复。

  1948年9月,解放济南的攻坚战打响,华东国际和平医院离火线最近的距离只有三里地。当时,医院大胆采用先进的牵引固定法治疗股骨骨折,使治愈率大为提高,住院期显著缩短,大批伤员提前重返了前线,有力地保障了战斗力量。手术队的胡田成同志在回忆录中称:“在战争动荡不定的环境下,敢于采取这种治疗方法,是个创举。”

  济南解放后,华东国际和平医院接管山东省立医院,翻开了医院建设发展新的历史一页。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立医院又作为红色医疗基地,代表党和政府派员开展对原有20多家教会办医院进行帮扶、培训,作为革命的种子,把红色基因撒向全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海燕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