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海燕
9月23日,齐鲁制药集团董事长李伯涛、总裁李燕因全国劳动模范被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这枚奖励证章,是对新老两代齐鲁制药人无声的咏赞。
在近40年的创业历程中,他们秉持“实业报国”的初心,传承“大医精诚,家国天下”的齐鲁文化,以拼搏奉献,干事创业永不满足永不止步的精神,推动民族医药产业的振兴,将齐鲁制药从一家濒危小厂,发展成为如今山东第一、全国前列、世界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从高新区工会负责人手中接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临危受命,以改革的魄力带领公司走出困境
时光回溯董事长李伯涛上任之初的1981年,齐鲁制药还是一个濒临倒闭,总资产不足200万元的小厂。当时,由于困难重重,一个400多职工的小厂竟有80多人要求“跳槽”。
对于这样一个烂摊子,组织上决心进行整顿。从基层干起的李伯涛,由于样样干的出色,受到了全体职工的爱戴,危难时刻李伯涛挑起了这副重担。
作为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高才生,也是当时厂里唯一一名大学生,厂长李伯涛毅然提出从兽用疫苗向人用药转型的发展战略。
业务拓展中,他带领多名骨干全国四处奔波、游说,遍尝艰辛。克服了人才资金短缺、设备老旧、原料不继,以及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制药“系统外”的体制等种种束缚,大胆改革。以超前的眼光和改革魄力突破各种限制,带领公司一步步走出困境。
超前布局,一定要做到国内有名、国外有声
企业重新步入正轨,厂长李伯涛却告诫大家,要想真正摆脱束缚,必须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于是,他们成立了中心实验室,勒紧腰带,加大投入,向科技要生产力。
经研发,重磅新药接连上市,成就了齐鲁制药的第一个辉煌10年。到1990年,公司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跻身济南市工业企业20强。因为表现突出,1995年,厂长李伯涛光荣地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95年,齐鲁制药集团董事长李伯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已经站稳脚跟的齐鲁药人,继续沿着创新驱动的路子埋头向前。一系列科研成果纷至沓来,大量临床急需的大品种药品接连不断上市,令同行目不暇接。
上世纪90年代,在企业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绩时,李伯涛在国内业务保持良好发展的同时,把目光瞄向了海外。超前的布局,次第开花结果,成为推动齐鲁制药后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李伯涛一再勉励干部员工:齐鲁制药一定要做到国内有名,国外有声。
家国天下,让中国人的“药瓶子”紧紧纂在自己手里
1981年,李伯涛临危受命,出任党委书记兼厂长后,齐鲁制药走上了二次创业的正轨。12年后,刚刚大学毕业的李燕来到齐鲁制药,从车间一线员工到成为总裁,用25年的时间见证并推动了企业的一路变革和创新发展。
从产值不到200万到现在销售收入超过200亿,成长为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医药企业,用李燕的话说,真正支撑企业发展的是齐鲁制药独具特色的“大家”文化,把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紧密融合,“这决定了我们的格局和胸怀,振兴民族医药工业,产业报国,实业报国。”
李燕常说,一个企业要有信仰,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齐鲁制药的信仰就是研发更多的好药奉献给民众,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高质量好药。”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齐鲁制药的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截至目前,企业上市产品200余种,30多个药物为国内首家或独家,4个药物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历时7年研发成功亚裔肺癌患者靶向特效药——国产吉非替尼片“伊瑞可”,上市两年拉动进口产品由每盒5000元降到547元, 为老百姓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2015年,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永不止步,对标国际打造世界级企业
齐鲁制药是山东第一、全国前列的综合性制药企业,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230亿元。艰苦奋斗,干事创业,永不满足,永不止步,齐鲁药人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诠释。
李燕认为,优秀的企业必须是世界级的。“必须对标国际,打造世界级企业。”要勇于进入世界的创新前沿,加强关键技术平台建设,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李燕创新和国际化两大战略的驱动下,齐鲁制药在国际舞台上收获颇丰。近年来,齐鲁制药成为国内首家通过美国FDA、欧盟EDQM、英国MHRA无菌产品认证的企业,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018年对美出口制剂11个,出口额同比增长143%;头孢制剂在澳大利亚市场占有率第一;作为中国唯一有注射剂出口日本的企业,单品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此外,齐鲁制药还整合全球资源,在美国西雅图、旧金山、波士顿,上海、济南建设五大创新药物研发平台,以“全球新”“全球好”为目标开展了药物研发项目30个。
近40年风雨兼程,砥砺奋进,一代代齐鲁药人奋发图强、产业报国,以满足临床未满足用药需求、提高药品可及性为己任,以维护人类健康福祉、推动民族医药产业振兴为责任担当,用青春与汗水描绘出一副蓬勃发展的画卷。(记者 孙海燕)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