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禁令
“五年监禁、20万美元罚款。”9月23日,印度尼西亚宣布,将如是严厉处罚销售中国22家问题乳制品企业产品的商家。此前一天,即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辞职当日,海外已掀起对中国奶产品实施禁令的高潮。
近70%乳制品需要依赖进口的印尼,如临大敌般在9月22日展开“地毯式”街头清查。虽然还未在其国内发现一宗奶制品受三聚氰胺污染的案例,但印尼称,已查出根本没有进口记录的国珍牌奶粉和雀巢产的红字炼乳和Nesvita Materna两款产品。
同日,三鹿、素康和雅士利三种品牌的奶粉被孟加拉国下令禁止销售。马来西亚的查禁范围更广,不仅中国产奶制品,中国产巧克力及所有含奶的产品都被禁止销售。不丹、菲律宾也宣布对所有中国奶制品实行禁令;就连从不直接从中国进口乳制品的文莱,其健康部也下令禁止进口所有中国奶制品。
远在非洲的布隆迪和加蓬,甚至在更早时间便对中国产“毒奶粉”做出强烈反应。两国都在9月20日宣布,禁止进口和销售所有中国产奶制品。加纳、坦桑尼亚和科特迪瓦亦在9月22日跟进,宣布暂停从中国进口牛奶或以奶为原料的产品。
在中国台港澳地区,由于出现婴儿因服用含“毒奶粉”而患病的案例,奶危机的传导显得更为强烈。
9月24日,香港食品安全中心首次从大白兔奶糖和四洲牌草莓味蛋糕中查出三聚氰胺的同时,因食用有“毒奶粉”的婴幼儿患病人数升至四人。澳门也在9月23日晚,公布了一个一直食用雀巢黑龙江制奶粉而患病的男婴被诊断患有肾结石的案例。
自三鹿奶粉问题爆发、且三聚氰胺污染在台湾扩及奶精等多种食材以来,在官员屡屡“劝大家小心”及媒体全天候的报道下,岛内民众的不满已经从对个别产品的回避,蔓延为对几乎所有大陆产品的疑惧。民间的消费者保护基金会痛批当局对大陆内部情况掌握迟钝,还要等到海协会通知才知道大事不妙,应变措施的警觉性和强度还比不上距离更远的美国。
大规模召回
除了实施禁令,海外亦对检查出含有三聚氰胺的产品进行大规模召回。
新加坡继9月19日在“子母”草莓味牛奶、伊利雪条和大白兔奶糖发现三聚氰胺后,9月22日,又在“子母”香蕉味牛奶和蜜汁牛奶等其他五款产品中检验出三聚氰胺。新加坡成为确切查明受三聚氰胺污染案例最多的海外国家,已对所有问题产品实施紧急召回。
在香港查出日清美味宝喳糖水中含有微量来自伊利公司的奶制品原材料后,加拿大对其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同类产品进行召回。日本也召回了五种以伊利牛奶为原料生产的包子。
9月23日,韩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对从中国进口的6月生产的“Misarang”蛋糕进行检测,发现含有三聚氰胺;另外还发现从香港进口的一款“奶油甜面包干”中也含有三聚氰胺。事后,韩国立即召回了市面上95%的这两类产品,并对含奶粉的中国产品实施暂时进口禁令。
欧美反应
“毒奶粉”危机还向更广范围延伸。
9月23日,意大利高调宣布,将成为第一个对中国产品采取严厉措施的欧洲国家。其卫生部副部长弗朗塞斯卡马天尼(Francesca Martini)宣布,意大利将对中国入境物品,包括所有来自中国的邮寄包裹和乘客行李包裹加强检查,尤其是含蛋白质的食品。此外,对所有进口食品,要求提供不含任何中国牛奶成分的证明,若不能提交证明,海关将在存留进口食品60天后销毁。
9月24日,欧盟委员会健康与消费者总司消费者事务司司长杰奎琳米诺(Jacqueline Minor)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中国从来就没能达到过欧盟的要求”,因此欧盟并不从中国进口牛奶或奶制品。但她透露,欧盟正考虑禁止产自中国的奶制品及衍生产品,因为欧盟从中国进口一定数量的蛋糕、巧克力等这些含有奶粉成分的产品。
同欧盟一样,美国也没有从中国进口奶制品。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以曾在市场上发现非法渠道流入的中国产奶粉为由,加大了对来自中国、甚至是整个亚洲市场的奶制品的检验力度。
英国连锁超市TESCO的反应则更为激烈,宣布对产自中国的一切零食撤架。
目前,至少15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奶制品实施不同程度的禁令和召回。一场因三鹿奶粉污染事件而引发的对中国产奶制品甚至是对整个“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正在海外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