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专家指出,很多病人其实是“心病大于实病”,躯体的不适只是外在表现,要想根除需要去精神科就诊,而不是在其它科室反复地检查。大部分人对精神类疾病缺乏正确认识,造成患者就诊“走错门”。
很多病人“心病大于实病”
济南市民王女士近期备受身体不适的困扰,不仅胃肠胀痛,恶心呕吐,吃东西时还总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塞在咽喉里。为此,她在省城多家医院的多个科室进行了胃镜等不少检查,吃了很多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却始终没什么效果。最终她找到了山东省立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主任医师焦志安。“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医学不能解释症状’,是精神障碍疾病的一种。”了解王女士的各项检查结果并与她直接接触后,焦志安很快作出了判断。
今天头疼,明天胃疼;今天消化科检查,明天耳鼻喉科问诊,手里的检查单、报告单厚厚一沓却统一显示没有问题……在综合医院各科室一线,医生几乎天天与类似病例打交道,但由于不是专业精神科医生,无法作出精神障碍的诊断,因此这些不适症状大多化身为患者病历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神经性咳嗽”“非典型性胸痛”“紧张型头疼”“慢性疼痛障碍”……专家指出,很多病人其实是“心病大于实病”,躯体的不适只是外在表现,要想根除需要去精神科就诊,而不是在其它科室反复地检查。
精神障碍患者
“走错门”不是个案
据了解,目前国内近八成的抑郁症患者首诊没有前往精神专科医院而是选择综合性医院,只有约三成的抑郁症患者首选精神科、心理科、神经内科等科室就诊,大部分人前往综合医院的消化科、内分泌科、心血管科、肿瘤科等其他科室就诊。近期一项针对国内大型综合医院门诊病人的调查研究表明,1/3的就诊人群为外伤、骨折等纯生物学躯体疾病;1/3的人群为高血压、肿瘤、动脉硬化等“新兴疾病”;而另外1/3人群则是纯粹的精神障碍问题,多为焦虑抑郁,具体表现则是头疼、失眠、消化不好等躯体化障碍。
对于医生来说,大量的精神障碍患者进入非精神科就诊,不仅需要医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区分“心病”和“实病”,更要充分体谅患者的需求,耐心疏导。在近期举办的“舒放医患,解码心灵”全国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百家巡讲走进山东省立医院活动中,知名精神科专家向综合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了精神障碍相关知识的介绍和普及。不少医护人员表示,精神障碍在日常诊疗中十分常见,身为医生尤其不能“怀疑患者痛苦的真实性”,更应耐心细致地与患者沟通,进行安抚,或者推荐相关的精神专科医生。
焦虑抑郁
不只是“心情”问题
专家介绍,大部分精神障碍患者在就医时习惯用“我头疼,胃口不好”代替“我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对精神类疾病缺乏正确认识造成了患者“走错门”。
“这与传统文化中的‘耻感心理’以及对精神类疾病的偏见有关。”焦志安说。当出现精神障碍时,中国人不习惯于情绪表达和向外倾诉,宁愿相信是自己没休息好,是身体的某一器官有异常,而不愿相信是自己的精神出现了问题。
然而,抑郁、焦虑不单是一个“心情”问题,长期的社会心理冲突和精神压力容易使人产生精神障碍,而这种精神上的问题更成为很多躯体疾病独立的致病因素。因此,专家提示,在遭遇生病住院、家人去世、工作压力大等环境变化时要学会释放压力,给自己减压。如果连续两周以上出现睡眠障碍、惊恐焦虑、胃口不好、心慌胸闷、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下降等问题,要及时求助于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不能小瞧“心情不好”带来的危害——很多患者正是因为焦虑抑郁情绪不断累积,难以释放,导致了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导致了自杀行为的发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