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类自闭症儿童”也要早干预

2015-07-28 12:56:00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作者:

  虽不是自闭症患儿,却有某些自闭症的症状。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群处在灰色地带的“患儿”,他们或语言发育迟缓,或交往能力受限,或认知能力欠缺,但又够不到自闭症患儿的标准。对此类儿童,专家表示,“类自闭症患儿”也要早干预,否则可能耽误最佳矫正时机。

  以为大点能好,没想到差点耽误孩子

  “原来寄希望孩子年龄大点情况会有所好转,可转眼三年过去,孩子快要上小学了,情况还是挺糟糕。”说起儿子陶陶的情况,孙女士眼含泪水。

  3年前,家住济南历城区的陶陶在进入幼儿园一个月后,老师就发现了孩子的异常,他总是喜欢一个人转圈,而且怎么转都不晕,老师喊他名字充耳不闻,不与人交流,不跟小朋友们玩,喜欢自言自语,上课时自己呆在一边。

  老师把情况通知了陶陶父母。|“当时害怕是自闭症,我们赶紧带着孩子去济南儿童医院检查。”孙女士回忆说,看到医生时,陶陶吓坏了,抱着她的脖子大喊:“回家,妈妈,回家!”

  孙女士说,医生看到孩子对父母这么依恋,看着也不像自闭症。为了保险,他们还是给孩子做了脑部CT、核磁共振、听力、脑电图、X光等各项检查,孩子在生理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在智力上落后正常孩子一年多,而且存在明显的社交障碍,最终被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

  “我们想着,一边给孩子训练,一边等孩子大点就好了,。”可让孙女士着急的是,期间虽一直做着感统训练,提高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但效果并不明显,“这快上小学了,孩子情况还是老样子。”

  自闭机构普通幼儿园都不行

  自从发现孩子的“异常”后,孙女士经常在网上抄找资料,也因此结识了很多有类似遭遇的孩子父母。

  “我和网友们的聊天中,发现好多孩子有类似的情况。“孙女士将这些孩子看作是一群处于“灰色地带”的孩子,“我了解到的这些孩子情况各有差异,但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具有某些自闭症的特征,却不是全部,而且症状要轻得多。

  孙女士说,他们没有被医院诊断为严格意义上的自闭症,但确实存在交往、语言、理解、认知等各方面的障碍,在普通幼儿园或者小学里,显得格格不入。

  “很多家长都很无奈。”孙女士说,有的家长曾把孩子送到专门的自闭症特训机构去,但没过多久,又把孩子接了出来。因为那里按照自闭症孩子设置的课程,这些孩子很快就能学会,有些“鹤立鸡群”的感觉。在那种封闭环境里,有些孩子反而染上了流口水、发呆、打人等坏习惯。

  可把这些孩子送到普通幼儿园里,他们又因不听集体指令或者跟不上课程,而被老师厌烦,被小朋友孤立,甚至被逼退学。

  “每次幼儿园老师约见家长,我们都是厚着脸皮再三央求老师网开一面,跟朋友们聚会时也羞于带着孩子参加。”孙女士说,有类似情况的孩子是一个不小的群体,他们不光在医学界定上处于灰色地带,在教育上同样处于灰色地带,家长不知道该把孩子送到哪里去,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机构才适合这样的孩子。

  一些家长为了孩子,只能辞掉工作,奔走于各类教育康复机构陪读,寻找可能的希望。

  “类自闭症儿童”最好12岁前干预

  “这些介于正常和非正常之间的孩子,可以称为类自闭症儿童,具有自闭症的某些特征,或者自闭症倾向,却不具有全部特征,医学上无法诊断为自闭症。”济南智上教育负责人、从事十多年特殊儿童教育的谷淑洁说,这类孩子虽有一些症状,但他们与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的孩子相比,又明显好于那些孩子,因此这些孩子经过特殊干预后,与社会的融合程度要明显好于自闭症儿童,甚至完成整个普通教育过程。

  “我现在正在进行融合教育实验,就是在一个正常的幼小衔接班内,课程包含右脑开发、感统、学习能力提升等特色教育。然后我们按照一个很小的比例,把一到两名达到融合能力的特殊儿童放入班级中,让他们与其他正常孩子一起学习,然后针对他们的弱点,每天给他们单独加入个训课,选择合适的课程,有针对性和辅助性的融合教育方式对他们将来的人生是最有利的。”

  “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应尽早干预。”济南市中心医院儿保科专家彭惠提醒,不少孩子会存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写作业拖拉、写字左右颠倒、情绪难以控制、交往有障碍等心理行为问题,若不仔细观察,他们往往看上去并无特别,甚至有的看上去很聪明,因此这些问题不被家长和老师重视,甚至有的家长会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就会缓解或者改正。

  儿童的不少心理行为问题若不加干预,不仅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除,反而会加重甚至与其他儿童拉开距离。一旦过了12岁这个黄金期,孩子或将永远错过进行干预的最佳时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帅皓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