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余种中药材标本有了“身份证”

2015-09-16 09:27:00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作者:董 卿

  珍贵稀有的龙骨、熊骨、琥珀、玳瑁、穿山甲,让人目不暇接的西洋参、桔梗、石斛、木香、吴茱萸……8月18日,在莒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标本室里,诸多曾经长在深山少人识的中药材,静静的待在玻璃柜中,以一纸鉴定标签,向记者亮出了它们的“庐山真面目”。

  这里是日照市首家中药材标本室,共收集了900余种、1000余件中药标本。

  中药材甄别有了“范本”

  “这个标本室,主要就是为了给我们执法人员稽查药品以及基层中医工作人员选用药材提供标准和依据的。”谈到筹建中药材标本室的初衷,莒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吴玉琳说。

  吴玉琳告诉记者,中药来源复杂品种繁多,当前仅日照地区临床常用中药材就有400余种,中药鉴定学涵盖了“药用植物学”“中药学”“分析化学”等多门学科,鉴别方法一般是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四种方式,日常执法过程中最简单实用的还是靠前两种。他坦言,在当前医、药分开的体制下,由于药材鉴别经验的不足,即使一些多年从事临床的老中医也无法准确鉴别中药材的真伪。

  而作为莒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法队伍中的一员以及标本室中药材的主要鉴定人,李英杰对中药材真伪鉴别上存在的困难更有着深刻的体会。“譬如这个‘曼陀罗子’,外观和‘补骨脂’‘苘麻子’极为相似,本地曾有位名老中医就用了误掺有‘曼陀罗子’的‘苘麻子’,幸亏发现及时才没发生医疗事故。”李英杰说,外观的差别还是其次,有的中药材用的是植物的根茎叶,但与其类似的植物的区别却在花上,这也容易造成药材的混用、误用。

  同物异名、同名异物、一药多名,更让缺乏中药材鉴别经验的人莫衷一是。

  “就‘苘麻子’来说,在本地习惯性又称‘冬葵子’,以致于本地医生在开药时往往开的是‘冬葵子’,患者实际取的是‘苘麻子’,但如果拿着处方到外地拿药就极易出现拿错药的情况;像‘大黄’,又有‘大(音dai)黄’‘川军’‘将军’这样的习惯性称谓,很多老中医明白,但很多年轻医生却不一定了解……”

  除了名称混用,没有树脂的“沉香”,种在地里死了苗子又扒出来的“三七”,贴着“川贝母”标签的平贝母等诸如此类的中药材造假、掺假行为,在药品监督抽验时屡屡被发现,也考验着执法人员对中药材的辨伪存真能力。

  为此,自2008年11月份起,莒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入36万余元,正式筹建中药材标本室,为执法人员和基层中医工作者鉴别中药材提供权威科学的对照依据。

  “火眼金睛”辨真伪

  为了保证中药材质量,标本室筹备人员历时2年,奔赴外地购买标本,多次踏足崂山、蒙山、昆嵛山等地采药,并奔波于各大院校之间查阅文献资料,在扩充标本室标本数量的同时,确保了馆藏标本分类命名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如今,标本室已收集根及根茎类标本300余件,果实种子类200余件,全草类90余件,花叶类70余件,茎木类30件,矿物40件,动物类60余件,藻菌类11件,皮类40件,其他类40件。而且,每一样中药材标本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瓶体上标明了类别、品名、来源、鉴定人、检验编号等信息。

  除了真品,标本室还单设了伪品专柜区,展示了120余件中药材伪品。“像这个假的金钱白花蛇,看花纹像真的,但其实是其他种类的蛇揭去鳞片伪造的花纹……这个是以黄羊角冒充羚羊角,真正的正品羚羊角除去骨塞后,在角的中心有扁三角形细孔一条,一直通到角尖……这个石斛的伪品,其实是同科植物石仙桃冒充的……”李英杰指着几瓶标本,为记者普及着中药材鉴别知识。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近年来药品改革调价以及中药材种植量的增加,有些品种的中药材已几乎不再出现造假、掺假现象了。譬如天麻,以往有以紫茉莉根、芭蕉芋冒充的伪品,但近年来随着大量种植,成本降低,伪品就很少出现了。

  “数字化管理”来帮忙

  据悉,除了腊叶标本,莒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计划在标本室里再设置浸制标本展柜,以更形象的展现中药材原貌,另外进行理化鉴别和化学鉴别,进一步充实检验数据。

  目前,为了方便管理和查询,该局已针对该标本室开发了“数字化中药材标本管理系统”,以实体中药材标本为依托,将图片及标本的鉴别要点输入管理系统,建立了电子档案,实现了数字化、科学化管理,为开展药品执法稽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辛明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