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立医院:承百年医脉 铸一流强院

2013年02月06日 17:19作者:王省 黄莎莎来源:大众网

医院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山东省立医院院长、党委书记秦成勇认为,对于大型“三甲”医院来说,设备都买得起,技术差别也不大,但患者走进医院,感受到的文化氛围和医务人员的精神风貌却很可能大不相同。医院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这不仅成为医院之间最大的差别,也是医院赢得患者信任的关键。西方和西医的文化值得借鉴,而中国传统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更值得挖掘。山东省立医院正是由此走出了医院文化建设的特色之路。

   医院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山东省立医院院长、党委书记秦成勇认为,对于大型“三甲”医院来说,设备都买得起,技术差别也不大,但患者走进医院,感受到的文化氛围和医务人员的精神风貌却很可能大不相同。医院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这不仅成为医院之间最大的差别,也是医院赢得患者信任的关键。西方和西医的文化值得借鉴,而中国传统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更值得挖掘。山东省立医院正是由此走出了医院文化建设的特色之路。
    文化引领百年发展大业
  鲁山齐水,钟灵毓秀。被这片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水土滋养的山东省立医院已经走过了115年的沧桑历程,从1897年建立的小型教会医院,发展到现在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和指导基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她始终孜孜不倦地为齐鲁大地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走进历史悠久的山东省立医院仁和楼,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厚重的历史感沁人心脾;在十多公里外的现代化新院区,省医人将这种文化氛围延续,比如在员工每日必经之地建设了文化长廊,一幅幅历史图片、一张张自信的笑脸,记录了百年医院的沧桑与辉煌,感染着每一位员工和患者。
  “精诚仁和”是山东省立医院文化的核心。秦成勇自豪地说:“在山东,一提到省立医院,大家会想到这是山东省最好的医院,代表着精湛的医术,代表着救死扶伤的责任和担当,这是通过长期的拼搏和奋斗才得来的。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和鼓舞着一代代省医人,引领和支撑着百年来的发展大业,更是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山东省立医院就启动了文化建设系统工程,形成了以建筑文化、名医文化、品牌文化、服务文化、廉政文化、慈善文化、科室文化、理念文化等八大文化为支撑的系统完整、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山东省立医院文化体系。
  “自觉维护医院荣誉,传承百年省医文化。”这是山东省立医院新职工入院宣誓的重要内容。省医人在弘扬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凝铸省医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并代代传承,使医院的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内容丰富,文化内涵独具特色,文化对医院发展的带动和提升作用凸显。
    秉承传统提升医院文化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扎根齐鲁大地,山东省立医院深受儒家文化的滋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是古今医者信守的医德准则,其仁爱、重道、中庸、讲究诚信、注重礼仪的核心内容与现代医院管理的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塑造完善的医院文化息息相关。借力儒家传统文化提升医院文化,开拓了医院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正是基于此,山东省立医院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和“论语普及工程示范基地”,共同修订完善医院文化理念体系,尤其是共同编辑了兼具齐鲁文化和医院文化特色的《医患论语》,用医生、患者的感悟和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诠释和塑造和谐医患关系,传承“精诚仁和”的院训精神,使医院文化得到整体提升和凝练升华。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一般是指对自我的要求,比如“忠于职守”;而“恕”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其实“夫子之道”,与山东省立医院的核心价值观“精诚仁和”是相通的:一方面是自我要求的“精诚”,也就是医术和医德;另一方面是外化的“仁和”,通过“仁术”最终达到“和谐”的境界。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糟粕就是迷信。义和团迷信神咒,认为神灵保佑,刀枪不入,但真正碰到了西式枪炮则不堪一击。鲁迅笔下的华大妈、单四嫂子也都是误信神婆的话,让儿子成为了迷信的牺牲品。神汉巫婆总是自称具备超能力,装神弄鬼骗钱敛财,他们连基本的医学常识都不懂,怎么可能为患者治病呢?医务人员有责任做好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患者也要有自觉抵制虚假医药广告的意识,医患真诚合作共同用科学对抗疾病。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社会必须有制度与惩罚体系,但更需要正面引导与感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同样,医患之间也需要感化,有时候,一个感人的故事比一百条制度都管用。山东省立医院郑元龙教授的故事或许就是最好的诠释:
  2000年11月28日,一个有关寻找救命恩人的故事在山东省立医院画上了句号。78岁的山东滕州农民赵宪穆大半辈子的心事终于了结了——他找到了他的恩人郑元龙教授。1958年,郑元龙下乡巡诊,碰到了一位乳腺癌病人,这个病人就是赵宪穆的爱人,当时刚生下一个女孩不到一个月。赵宪穆说,当时由于多方求医,已经家徒四壁,一家人陷入绝境,已将女儿送人、妻子在家“等死”。郑元龙得知情况后,先把自己带的口粮全部交给赵宪穆,让先喂养孩子;又想办法联系当地医院,亲自为他的妻子做手术,并免去全部费用,后来病人康复。而郑元龙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留下。
  此后几十年,赵宪穆一直想找到当年的恩人,越到晚年,他的这一心情越迫切,一次次奔波于家乡与济南之间,最终在媒体帮助下,知道了他恩人的名字。但遗憾的是,郑元龙教授已离世多年,再也无法听到这一声几十年后的“谢谢”。据郑元龙的家人说,他从来没有说过这件事,也许在他看来,这就应该是医患之间的正常状态。

责任编辑:陈新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

热点图片

>进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