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运德

2013年01月18日 23:58作者:5026来源:大众网

淄博市张店区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姚运德同志1968年6月出生在沂蒙山革命老区,1986年考入青岛医学院儿科系,五年的勤奋学习,以优异地成绩大学毕业,获得儿科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分配到淄博市张店区人民医院从事儿科医疗工作,先后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低职高聘副主任医师,2001年任小儿科主任,同年攻读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现已毕业。

    姚运德同志1968年6月出生在沂蒙山革命老区,1986年考入青岛医学院儿科系,五年的勤奋学习,以优异地成绩大学毕业,获得儿科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分配到淄博市张店区人民医院从事儿科医疗工作,先后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低职高聘副主任医师,2001年任小儿科主任,同年攻读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现已毕业。二十余年来,在卫生局和院领导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在政治思想、业务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连续10余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工会积极分子,年度考核优秀,优秀科主任, 2002年、2004年先后两次被评为淄博市卫生系统廉洁行医树新风、优化经济环境,行业作风建设市级标兵。2003年成为政协淄博市张店区九届委员会委员,同年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被中共张店区委,张店区人民政府表彰为张店区劳动模范,2006年被区政府表彰为优秀临床医生。
    九十年代末,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地处中心城区的张店区人民医院在市中心医院与市三院两家大医院的夹缝中生存,竞争激烈,病人来源有限,小儿科逐年萎缩,病房里常年没有住院患儿,最后不得不关闭,撤消了小儿科。但作为一家综合性医院,小儿科是必不可少的科室之一,小儿科必须重建。 2001年的春天,姚运德勇敢地竞选为小儿科主任,重建新的小儿科。重建工作并不是说说那么容易,工作之初真是困难重重,在医疗界有种说法“金眼科,银外科,婆婆妈妈小儿科”,小儿科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人们不愿意做的工作,工作累,报酬低,更何况大家内心忘不掉当时院里小儿科凄凉的境况。所以当时只有两名医生、两名护士跟随着姚运德,一间病房、三张床是小儿科全部家当,小儿科必须保证全天24小时都有医生护士值班,工作时间之长是可想而知的。困难之二是无病人来源,由于长时间关闭了儿科病房,当时就连大街上出租车司机都知道张店区医院没有小儿科,孩子长病,家长自然想不到来。作为当年最年轻的科主任,姚运德虽然满腔热情、体力充沛,但要能胜任这一专业性很强的的工作职位,必须要有精湛的医术,要有面对疑难、危重病人沉着应对的业务素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承受着巨大压力,日夜守护在病房里,密切观察病儿的病情变化,仔细地分析病因,认真地制定治疗方案。
    寒冷的季节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时期,在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家中的电话铃声惊醒了正在熟睡中的姚运德,有一重症肺炎患儿生命垂危,他就像军人听到了冲锋号响一样,一咕辘从热被窝里爬出来,穿上衣服就冲出家门,直奔医院,原来是一名四个月大的小婴儿,患儿患先天性心脏病,咳嗽、喘憋,在当地一家大医院诊断先心病、喘憋性肺炎合并心衰,这个病的病死率很高,该院的医生告诉家长患儿病情危重,预后很差,劝其放弃治疗,病儿家长焦急万分,前来救治,他认真询问病史,详细查体,积极抢救,纠正心衰,对症处理,加强支持疗法,好几次因为患儿痰多呼吸困难,在非常紧张的时刻,他便口对口吸出患儿口中的痰液,经过积极地抢救,患儿逐渐转危为安,最后康复出院。事后家长拉着他的手说,用口从孩子的口中把痰液吸出来,就连亲生父母也不一定能做到。
    还是在那个冬天,正值流感时期,科里仅有的两名医生都染上重感冒,不能坚持上班,只剩下他这一个大夫,病房里还住着不少的病人,怎么办?他想,他年轻、身体壮、他能坚持,于是告诉爱人照看好孩子,他就搬进了医院,吃住在病房里,一干就是一周,这一周他没回过一次家,没日没夜地工作,眼睛都熬红了。当时他自己的孩子也感冒发烧,他只能通过电话告诉妻子如何给孩子喂药,但终因治疗不及时,发高烧,导致高热惊厥,想起此事,至今他仍感觉对不起儿子,但每每看到经他治疗的患儿很快露出了笑容,顺利地康复出院的时候,他会感到无比地幸福和自豪。
    参加工作二十余年来,姚运德主持抢救了无数例危重患儿,从没休息过一个星期天和节假日。孩子生日前的一天,科室里的医生护士逼他第二天休息一天,姚运德也觉得这几年白天黑夜的忙工作,几乎没有和已渐渐长大的孩子交流过,便答应妻子和儿子去博山游玩,好好地为孩子过一次生日。儿子听后兴奋地很晚才睡去。第二天,一家人坐上了去博山的直达车,可车刚开出张店,姚运德就接到医院电话,有一位急症儿情况不好,他硬叫司机停车打的回医院,走时竟忘了和儿子说声“对不起”,妻子过后告诉他,当时儿子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一直到博山,儿子一句话也没说。对家庭,姚运德感到很愧疚,妻儿的每一个重大节日,他都没有参与过。但每逢过年过节,他却会收到病人大量的贺卡和电话祝福,这是姚运德全家最为自豪和感动的时刻。
    在一个秋天的下午,下着大雨,忙碌了一天,刚刚回到家,电话响了,传来的是一位老大娘的声音,她的孙子刚刚满月,突然发起高烧,哭闹不止,不吃奶,无论怎么哄也不好,儿媳妇刚刚做完月子,大娘急的不知该怎么办,外面又下着大雨,无法去医院。这个时候,其实他完全可以说他已经下班了,你打出租车去医院吧,或者只在电话里简单地指导她一下,但他不忍心这么做,他自己也有孩子,孩子生病,做父母的是多么的着急害怕,让她冒雨赶到医院根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无疑会加重孩子的病情,因此,不容他多想,立即问清楚大娘家的准确地址,告诉大娘在家中等着,不要着急,他会马上赶到,说完他便骑着自行车冲进了瓢泼大雨中,冰冷的雨水打在身上,让他一阵阵地发抖,但顾不了这么多,当他赶到大娘家的时候,全身都湿透了,浑身上下雨水和着汗水直往下流。他仔细地询问病史并给孩子做系统查体,孩子感冒了,高热达39.5℃,于是他帮大娘给孩子做物理降温,用小勺给孩子喂药喂水,指导妈妈给孩子喂奶,一会儿,孩子的体温慢慢下降,停止了哭闹,孩子会笑了,妈妈和奶奶也笑了,看着一家三口的笑脸,他立刻忘记了身体的疲惫,临走时,大娘从腰里掏出一张大钱,往他包里塞,他婉言谢绝了,并一一嘱咐,好好观察,勤喂奶,勤测体温,如果有病情变化,可以随时打电话。他返回家中的时候,已是晚上十点多了,看着他落汤鸡的样子,妻子心疼地哭了。他也因此患上感冒,夜里发起高烧,次日,妻子告诉他在睡梦中还说“孩子很快就会好了”。像这样在下班时间应患儿家长请求到其家中给孩子看病,近年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他也总是随叫随到,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风里雨里。同时,他把家里的电话和办公室的电话写在每位患儿的病例本上,作为“电话门诊”,不少患儿家长不坐车不挂号,只需说清自己病情或在当地医院的复查结果,便可得到他的科学指导和健康教育。六年如一日,这要多大的恒心啊!虽说自己是累了点,但他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病人的信任,他也因此被深深地感动着,并转化为一种不知疲倦的动力。
    精湛的医术,必须有良好的医德做保障。医德医风问题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有一位医生在自己的网页上有这样的留言:医生不为金钱所动,病人不为金钱所困扰,是医者的最高境界。这句话也是姚运德工作中的座佑铭,工作中,他努力成为患儿家长信任的好医生,姚运德认为孩子遭受疾病的折磨已属不幸,若是再加重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就更不应该。因此,他坚持因病施治,一切为病人着想,从不收受“红包”、“回扣”,开“大处方”。一次,一位新生儿窒息,一出产房就转入了他的小儿科,焦急不知所措的婴儿的父亲爷爷奶奶不由分说地往他的隔里衣里塞了一个大红包,姚运德当时没有立即退回,而是过后把这1000元红包给孩子交了住院费,他说,家长当时的心情他非常理解,没立即拒收婴儿父亲的红包是怕他们引起不必要的担心。熟悉他的人和患者都知道姚运德看病有一个原则,能口服药物治疗的病人绝不给他打针,能门诊治疗的绝不收其住院,用药在本着安全有效的前提下,能用便宜的药物绝不用价格高的药物,尽可能的替病人节省开支,减轻负担。有时,一些家长治病心切,强烈要求用点“好药”,快点治好,这时他就耐心地向其解释,药物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恰到好处的合理用药,才是最好的,并非用药越多越好,越贵越好。经过他耐心指导,合理治疗的小儿,再加上适当的调理,一段时间以后,孩子的体质会较以往有较大的进步,发病次数明显减少,减少了打针和用药的次数,病人得到了实惠,他们科也因此赢得了病人的信任。二十余年来,他还不止一次的对病人垫付医药费、住院费,有很多家长带孩子看病走得仓促,忘记带钱,而孩子的病又不能耽误,每当此时,他便会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的钱先垫付着。至今他为病儿垫付了多少费用,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孩子的病治好了,家长怀着感激的心情来还钱,也经常有个别家长忘记了还钱,但只要孩子康复了,这点钱花的值。
    “没有不好的科室,只有不好的医生。”辛勤的工作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姚运德担任小儿科主任以来,科室不断发展壮大,病房从原来的三张床增至二十四张床,医护人员从原来的五人逐渐增至现在的十五人,门诊量增加,住院儿童数不断增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患儿家属的信任。全科医护人员在姚运德主任带领下,恪守职业道德,心系患儿健康,“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以“母爱般的服务”把张店区人民医院小儿科打造成为淄博市卫生系统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品牌。

责任编辑:帅皓塍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

热点图片

>进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