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冷眼相看”到“携子之手” AI与医生之间发生了什么?

2018-07-13 10:45:00来源:医药卫生网作者:

  

    最近的一次恐慌还是来自于“人机大战”。

  6月底的北京,脑血管疾病领域的顶级盛会“天坛会”,围绕脑血管疾病影像判读及血肿预测,在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脑血管病专家眼前,“AI战队”毫无悬念的2次战胜“人类联队”,并且以超过20%的准确率遥遥领先。虽然结果早已可以想见,但当失败真正来临时,观战的一千多名医生还是发出了共同的叹息。

  有位医生在观后感中写到:AlphaGo在棋盘上打败了人类,但那毕竟只是棋盘,规则清晰,零和博弈的棋盘,难道在最为复杂的医学领域,AI也要夺走医生的饭碗了么?

  更有年轻医生颇为疑惑的向某位专家请教:如果AI真的做的比人类都好,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那么数十年寒窗苦读,数十年临床经验积累有何用处?

  而在会后,面对众多脑血管病医生尤其是影像医生的困惑,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长征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主任刘士远教授就撰文明确指出:越来越多的人机大战在带来爆炸性的传播力度的同时也在制造恐慌,甚至医生与AI产品对立,但实际上,正如人类历史上所经历过的一些科技变革,人工智能也将融入医生的工作流程,与医生群体一起更好造福病患。

  他还引用了威廉吉布森的一句名言:“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

  初见AI,甜似初恋

  事实上,新技术对于现有岗位的变革从未停止。

  现代纺织机械出现之前,人力纺织机已被应用数千年之久,踏板、飞梭、经纬线……从秦汉到民国前夕,以人力纺织而成的布料是中国人服装的主要原料,而建立在人力纺织基础之上的各类提花、织绣工艺更是流传千年,历代精品层出不穷,既是贫苦人家养家糊口的重要手艺,也是皇家贵胄彰显豪奢的不二之选。

  然而蒸汽织布机、电子织布机、电脑全自动织布机的陆续出现也并未淘汰纺织工人,相反,越来越多的现代纺织机械诞生了更多的机械制造、创意设计、物流、印染等配套行业,对于纺织工人专业技艺的要求越来越高,纺织工人也正在从体力劳动者走向“监管者”与“设计者”,“不拿针线的纺织工”也越来越多。

  医疗AI的出现同样如此。

  医生与AI的相识相知, 也许是一种必然。

  为了应对14亿人口的庞大诊疗需求,中国仅2级医院就拥有6万余台放射设备,每年产生的影像数据正以30%的速度暴增,但影像医生的年增长率却只有有3%-4%,尤其是顶级三甲医院,面对全国各地源源不断的患者,影像医生别无选择,只有加班、加班、再加班。

  在上海的某家顶级三甲医院,每位影像医生每天需要阅读100-200名患者的CT图片,每位患者的CT图片在100张以上,换算下来,每位医生每天阅读的CT影像最少也在1万张以上,最多的可能超过3万张,长年累月聚精会神的盯着屏幕,不仅极度疲劳,也增加了出错或遗漏的可能性。

  在经历过将信将疑的试用磨合期后, 这家医院将杭州一家国内领先的医疗AI企业所研发的的肺癌影像智能诊断系统全面嵌入其临床工作流,100余张CT影像仅用数秒钟就能完成判读,并自动生成结构化报告,原本需要3-5分钟的阅片时间压缩至2-3分钟,影像医师从“劳动者”变身“监管者”,工作量不变,但在更为强大的AI工具的辅助之下,工作时间大大缩短,由工作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也大大减小。

  热恋AI ,难舍难分

  “AI工具实现了肺部影像的秒级判读,并能够自动生成结构化报告,以往需要6个小时完成的工作,现在最多5个小时就能轻松完成,”上海这家医院的科室主任表示,“更重要的是,有了AI工具,医生工作起来更有自信,心理压力更小,相当于身边多了一个时刻在线的医生助理,就目前而言,医生已经很难离开AI了。”

  这种声音几乎在全国各地都能听到。

  “系统升级能否更快一点?只暂停了几分钟,科室医生已经快把我的电话打爆了!”——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所有的胸部检查都在用你们的系统,两天升级时暂停了一会儿服务,医生诊断时心里就没那么放心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源源不断的使用反馈汇总到这家人工智能企业的服务部门,这家刚刚在NIST全球权威人脸识别算法大赛再次夺魁的人工智能公司,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人类和AI的难舍难分。

  2年来,得益于对工作效率的迅猛提升和医生工作流的完美嵌入,这家公司的医疗人工智能系统已落地中国100余家三甲医院,并在向更多的县、市级医院渗透,成为医生不可或缺的生产力工具,令单体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迅猛提升。

  而在一带一路战略重心的西北地区,也有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在与这家人工智能企业合作,把优质的医疗资源,利用AI技术载体,从发达地区传输到欠发达地区,造福一方。

  AI医疗为什么会在神州大地呈燎原之势?因为AI解决了一个历史难题。医疗知识和经验的载体,从单纯的人脑正在走向人机协同。

  自医学诞生以来,医学知识及经验的载体就是医生的大脑与双手,每一位优秀医生的成长都需要经历漫长的基础知识教育、临床实践教学、规范化培训及疑难杂症的洗礼,不仅培养成本巨大、耗时漫长,且难以实现均质化、规模化培养,优质医疗资源天然集中的现象是全球医疗体系管理者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如何突破人脑存储、调取、分析知识的极限?如何将医学众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真正以患者中心?为什么不能将顶级专家先进的诊疗理念及经验注入AI系统,让AI成为聪明的医生助手?当面临优质医疗短缺及分布不均时,如何实现医疗服务能力在短时期内的指数级扩张?

  经过多年研发,这家公司正在从影像辅助诊断逐步走向多学科融合的智能诊断,以经过人工智能技术治理过的医疗大数据为基础,这家公司的多学科智能诊断系统已经能够实现对多维医疗数据的治理,给出临床可用的医疗级建议,而非单纯的影像辅助分析。

  “医疗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是对于医疗效率的提升,更是医疗服务能力的倍增器,可以将华西医院的先进诊疗能力赋能到基层,推动医联体成员共同进步的重要手段。”在与这家企业合作发布了国内首个肺癌临床科研智能病种库与全球首个肺癌多学科智能诊断系统系统之后,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教授对外表示。

  “AI在未来不仅仅只是单点的突破,而是对于医学知识的全面理解与学习之后的综合诊断应用,真正在临床上给予医生帮助,”这家公司的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医学知识的载体将从单一的大脑,走向人脑与AI并重,AI不仅可以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减少医疗差错,也可以成为最聪明的医生助手,成为医生的好朋友,而非取代某一工种。”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任何一场技术革命,都会伴随争议和迷茫。然而最终,过度的恐慌抑或盲目的乐观,都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行业的成熟回归理性。蒸汽机时代如此,计算机时代如此,AI时代也是如此。AI不是来自天堂,也不是来自地狱,它是人类创造的智慧工具,在人类探求医学边界,战胜疾病的道路上和医生一路同行,且行且珍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黄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