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非常快,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公众用药的需求得到了比较好的满足。但与此同时,随着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申报数量迅猛增加,造成了审评审批时间越来越长,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积压。还存在部分已上市的国产仿制药,与原研药在质量和疗效不一致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机制的原因。
为解决上述问题,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核心就是提高药品的质量。通过改革完善我国药品医疗器械审批审评体制和机制,提高药品审评审批质量和效率,来保证上市药品的质量。对促进医药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山东是医药产业大省,医药工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44.6亿元,共有14家生产企业进入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为加快推动山东医药产品质量的提升,满足公众用上新药、好药的需求,我局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改革任务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率先取得突破。全国首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品种“吉非替尼”落户山东。该品种为全国首仿,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市场垄断,有效降低了公众用药费用,上市销售价格比原研药低了60%。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获批生产的“吉非替尼片”每盒价格2000多元,比英国进口药品(5000多元)便宜了3000多元,大大降低了患者负担。
二是鼓励药物创新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改革新政后,我省药品注册申报量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申报产品的结构也不断优化,创新药物申报数量大幅增加。截至到9月底,全省共申报新药和仿制药注册申请69件,其中Ⅰ类创新药物注册申请18件(去年同期为9件),比去年增加了1倍。
三是技术审评能力不断提升。首先,我省选派了30名技术人员到国家药品审评中心挂职锻炼,即协助解决了药品审评积压问题,又达到培养锻炼队伍的“双赢”效果。其次,今年我局又与国家药品审评中心、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启动了国家药品审评员实训基地建设。目前,总局药品审评中心101名新录用人员正在我省参加实训。第三,今年6月,我省顺利通过了国家药品进口口岸局(所)现场考核,通关备案能力得到全面认可。第四,组织高水平业务培训。专门邀请总局药品审评中心首席科学家等专家授课,现场解答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以上措施,构成了我省技术审评能力建设的“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