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众网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大众网《院长面对面》栏目,今天我们请到嘉宾是济南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马效恩先生,马院长欢迎你。
主持人好,网友们好。
马院长,其实提起我们中心医院,很多网友,特别是我们济南的网友并不陌生,但是出于栏目的惯例,首先还是请你给网友们介绍一下济南市中心医院。
好的,今天走到直播间,感觉非常的容幸,别有一番心境。因为大众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网友直面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感谢大众网对中心医院的发展提供的鞭策和鼓励。尤其是2010年,在大众网所举办的“影响山东2010——山东首选医院”的评选过程当中,我们中心医院很荣幸地被评为十佳医院之一。我想,这不仅仅是我们自己工作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网民对中心医院的信任和厚爱,所以也借此机会向大众网,向广大的山东网民致以衷心地感谢。
也谢谢您,这个奖应该说是济南市中心医院实至名归的一个奖。
是的,济南中心医院历史比较悠久。它始建于1958年,是济南市属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现在职工已经达到2169人,加上离退休的职工是531人,全院的职工规模已经达到了2700人。
我们有床位1260张,业务的收入接近7个亿。我们还是济南市的老年病研究所,也是济南市的干部保健基地,担负着济南市的医疗、预防、康复、保健、急救、社区卫生服务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医院。这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尤其是在济南卫生局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医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绩还是令人瞩目的。
在济南市级的医疗机构中,济南市中心医院应该可以说是龙头和旗舰了。
您过奖,我们是医、学、研并重,这几年也得到了一些发展,但是和最先进的医院还有些许差距。
其实您提到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今天一个话题。作为山东的省会,济南应该是汇集了山东最好的医疗资源,像在济南就有部级、省级还有其他各级很多医院在这里,可以说是强手环伺,竞争激烈。那么济南市中心医院如何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当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就像主持人说的一样,省会城市的卫生资源比较丰富。在驻济医院当中,既有部属医院,还有省级的医院,以及军队、企业、行业的医院,还有县市区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济南市中心医院是正是处在中间层面上的一家公立医院机构。你说的叫旗舰,其实无外乎是济南市最大的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竞争氛围呢还是比较激烈的。
那么在这点上我们也看到自己的一些优势,一个是在政治的优势,主要是得益于济南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因为毕竟我们是政府所主导的公立医院。多年的发展的实践的证明,没有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就没有中心医院的今天;第二点优势就是我们的区域优势,比如省会的资源,拥有了大量的人才资源的集聚,比如中心医院也是山东大学的附属医院,我们的师资队伍,在科研和教育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包括我们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还有一些代课的老师,这是其他医院所不可具备的一个优势,不求我有,但求我优。第三个在我们专业技术的优势,经过多年的一些学科的发展,中心医院拥有三个省级重点专科,市级重点专科达到了九个,重点实验室,拔尖人才不断地涌现。特别是像神经内科,心内科,和肿瘤专业,已经成为我们中心医院的一个支柱。另外呢,像白内障的治疗、血液外科的治疗,还有一些泌尿系的学科、肝胆学科这都是我们的优势,所以我们要强固优势专业,扶持重点学科,支持一些我们较差学科来进行发展。
那么马院长呢,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很多医院都做了非常详尽的未来的发展计划。那么您作为济南市中心医院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您对我们中心医院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设想,能不能跟我们网友来分享一下?
好。十一五已经过去,新的五年又开始了。我们在认真地回顾和总结十一五工作的成就的同时,也对一些相关问题和发展规划做了理性的思考。那么十二五期间总体的规划是:第一年 ,打基础;第二年要上水平;第三年,再提升;第四年是大发展;第五年大跨越。
在总体的思路上,我们主要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着力围绕新一轮的公立医院改革和实现医院的质量安全管理和服务绩效的不断改进的这一个目标,着重从实现医院的科技兴院和惠民工程为着力点,来强化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医院文化的建设,和信息的建设这三个指标,着力做好一个是医院的综合评价工作,第二个是做好我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个要做好重点学科的建设,还有实现绩效管理的不断地优化这四项重点工作。简单地讲就是一个目标、两项着重点,三个强化,四项基础性工作。争取在十二五末,来实现我们的固定资产和业务收入翻番。同时呢,要实现我们的人均效率和良好社会效率都要大幅度的提升。床位力争达到1800张,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和服务。
应该是听了我们马院长刚才的介绍,我们在十二五整个过程和以后的发展,中心医院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非常大的跨越式的发展。马院长,我们编辑了一下很多网友的问题,有一个问题可能是很多医院都要面对的,那就是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其实现在老百姓都在反映看病贵看病难,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说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其实我们就想了解一下,您作为一个医院的管理者,您如何从医院管理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其实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提出高峰时期是就在2005年之后。那么对看病难看病的贵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医院管理着来讲,我谈谈我的个人意见。
那么看病贵的问题,第一条原因就是老百姓的收入低。他全年的收入,无外乎在几万块钱,两万到三万得收入。看一个病的,特别是疑难病症,在大型医院及人均的治费用已经持续到了一万五到两万之间。那么一旦得了疾病,那么可能他的全年的收入占去一半或者是全部入。
第二点是社会保障体系,医疗的保障体系水平比较低一些。因为现在国家是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保,为群众提供一些这些基本的医疗保障,以我们国家现在的国情,现在的经济实力,不可能满足你所有的病情都得到保障。
第三个呢,也和医院自身的过度医疗有关系。这种过度医疗可能是个别的医护人员、个别的医院的行为。两种原因,一个是趋利的心理,第二个是自我保护,做一些过度的检查。所以我想在看病贵的问题的问题上,可能大致也就这么三点原因,当然因素是非常多的,居民的收入比较低、就是医疗保障水平比较低、个别医院有过渡医疗行为。
至于看病难的问题,也是相对的,主要在区域医疗卫生的配置不合理,大部分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城市,而城市的80%又集中在大医院,那么无形中基层医疗卫生的服务的资源就少一点。这样大家一有病,就涌到大医院去,造成看病难的问题。当然这个就是相对的,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绝对不会出现看病难的问题,二级医疗机构这种现象也比较少。
另外一个因素就在于我们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提供医疗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比较低,老百姓不信任,这就造成了恶性的一种循环。
我想,随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改革,特别是随着济南市最近几年推行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包括我们公立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的服务的支持、卫生援助也好、老专家到基层去等卫生强基工程的开展,看病难的问题会有所缓解。
那现在其实,不知道您注意到一个现象没有啊。近几年,特别是近一个多月以来,医患矛盾,医患纠纷的话题,可以说是占据了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像前段时间,北京、南京的很多地方都发生了可以说是非常恶性的事件,同样,作为一个医院管理者你怎么看待这样一个问题。
医患之间的矛盾不断地见诸于报端,这对医务工作者眼球来讲,说实话就是一个恶性刺激,但是实事求是,恶性医患的矛盾还是个别的现象,一些媒体的报道只是个别案件的一种扩大化。我们医院每个季度、每个月都有一个患者满意度调查,我们对每一个出院病人要进行回访并列入科室的绩效考核。从我们的调查的结果来看,98%的患者对我们医院的还是满意的,极不满意或者是不满意就是2%。我们医院一年的门诊量达到110万多人次,那么2%的不满意度,实际上也就是200多人次。
当然医患矛盾上升到社会矛盾,一个原因就是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强,该去应去做的事情没有做到位,也没有去用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去做这项工作;还有就是医务人员的服务艺术的问题,同样的纠纷在不同的医护人员的处理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能够善意和患者沟通的,就达到了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效果。而有些语言能力比较差,服务意识比较差的人而言,就成了一种纠纷,成了矛盾冲突。
第二个原因,就是在医疗服务的价格的费用的制定和执行上不够合理造成的,像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等,看病贵的问题在医患矛盾当中也可以体现。
第三个原因,就是患者的期望值比较高,他认为我到了医院所有的疾病都得治好,其实这不符合医学发展的自然规律,医疗技术的发展永远滞后于疾病的发展速度。大家比较熟悉的2003年所发生的非典疫情,骇人听闻。还有近几年发生的手足口病,还有甲型H1N1流感,很多的病毒都在发展,都在变化,所以我们很多医疗技术在后,而疾病的发生在在前。我们常用的一些设备都是人制造的,比如我们手机坏了,我完全可以换一个,因为它是人制造的,既然制造了它就可以维护它,甚至说在不可以使用了我可以换掉它。而人是什么,人是谁制造的,这也是我们医学的所追寻的最后的目标。
马院长刚才给我们介绍了这两个非常热点也非常敏感的话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时间过的很快,节目基本到尾声了。我们栏目有一个固定的一个问题,就是您作为一个在卫生行业从业多年的工作者,肯定是对您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或者是特殊的感悟,您能不能跟我们的网友来分享一下您这么多年的一个心路历程,用一段话可以吗?
回首从业经历,通过感受患者的疼痛,通过体会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爱岗敬舍小家顾大家、可歌可泣的感人的故事,我感受到的非常多,酸甜苦辣都有,那么作为管理者,尤其是作为院长,应该是在把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作为我们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职工想的,患者所盼的,就是我们医院应该干的。绝不能把趋利行为作为自己的这个选择。那么作为一个工作多年的卫生人,我想和大家包括我们的患者共勉的是:人,活着就好,人如果在活着的时候都有精神追求,更好;在这个世界上,在活着的情况下能维护社会秩序,给社会做点贡献,那是最好。
非常非常朴实,但是非常有深度和有哲理一句话。也再次感谢马院长作客我们大众网《院长面对面》栏目,也感谢网友对我们栏目的关注,谢谢,再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