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势在必行。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学生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没有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存在模糊的认识,在心理上就产生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激励大学生进取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工作积极性,但市场经济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将会乘虚而入,如果他们忽视学习和道德修养,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培养。为此,高校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要不断优化德育工作队伍,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在高校扩招、学生增加的情况下,及时配备、补充管理队伍,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心理学”等选修课、必修课或讲座,开展心理训练,帮助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具体内容应包括: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及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防止纯理论灌输,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心理训练是指通过社会认同、自我识别、角色扮演等行为操练,增强学生的受挫力和自信心。如针对新生适应问题,课堂内容的设计可以有:人际交往、首印效应、分离经历、交流的艺术、自我探索、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和团结协作等。让学生在课堂训练和角色扮演中获得新的感受,并将感受带回到生活实践中加以巩固,从而提高心理适应性。
通过给学生开办讲座的形式,告诉学生青年大学生心理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办法。要利用墙报、广播、电视、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广泛宣传心理卫生常识。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以及学会各种心理自我应对与求助的能力。
对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学生一天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与老师接触,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若教师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也会影响着人格尚未定型的学生。但反过来教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也许会改变一个学生的消极心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动力。
3 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
为了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进行归纳、整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对新生要对他们进行生活、学习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调查;二、三年级学生要关心他们在适应环境后学习和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大四学生则应重点放在适应社会、加强对未来职业适应方面等问题上。就性别而言,男生性格比较坚强、冲动,女生相对温和、性格内向。要研究男女学生这些心理特点上的差异。而且要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系与系之间的信息交流,预防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心理问题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同时,还应加强问题发现的途径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的研究,并形成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院系管理干部队伍为枢纽、学生骨干为信息源的信息网络体系。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心理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严肃活泼、松弛有度的作息安排,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业余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都可以成为一种心理背景,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情趣和色彩。反之,呆板的生活节奏,沉闷、压抑的校园氛围,则很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5 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可以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它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这种通过面对面、电话、书信等形式的交流更加直接、亲切和有针对性。高校要为心理健康咨询创造条件,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如电脑、电话等。建立接待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社会求助热线帮助学生尽快解决心理问题。为了有效地开展好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应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情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的教学、管理、德育等工作;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中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患者,以便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