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谈“骨”|关于“微创”的那些事(二)

2019-08-01 09:16:4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这些年,“微创”不仅是医务人员口中的热词儿,也常常被普通百姓挂在嘴边,被广泛关注固然对推动医学专业的现代化有意义,但也有许多概念,被大家误解了,我在这里说两个给大家纠纠错。

  误解一、小切口

  这几乎是微创的特点中最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了,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多时候小切口并不等于微创!

  举个极端的例子,斗牛士被牛角捅了,角尖可能很小很细,但刺到了心脏,大血管,神经,内脏等,非死即残,就是巨创。

  所以医生在选择小切口的时候,一般来说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诊断得精确到小切口的尺寸范围内,找到了椎管狭窄关键压迫神经的病灶就是一块几毫米的椎间盘或者骨刺,我们才可能通过不到一厘米的切口解决问题,否则就很困难;再比如,通过椎间孔镜、透视设备、机器人等微创设备,可以在小切口内“看到”并且“到达”病变部位,才能安全的完成治疗,否则就要适当的扩大切口或者改变切口部位或者数量;还有一些疾病,虽然小切口可以“看到”,“到达”病灶,但是病灶的特殊情况,不允许从小切口内完成手术,比如大多数恶性肿瘤或者重要如脊髓组织中的良性肿瘤,手术原则是完整的切除病灶,并且尽可能少的伤害周围正常组织,就往往需要一个相对较大的切口才能完成。

  误解二、不打钉子

  微创手术就是不做内固定,不打钉子,不上钢板的手术吧。很多朋友都是这么认为的。这听上去似乎不错,而且确实很多微创手术都是不需要内固定的或者较少的内固定,但这里大家犯了一个概念上的错误。微创并不是一个手术种类,而是一个理念,一个以尽可能小的创伤获得尽可能好的疗效的理念。

  如果患者的骨骼结构失去了稳定,而又无法通过自身的修复获得及时可靠的原始稳定或者不能耐受长期的卧床等治疗措施,那么内固定就是必要的,有益的。当然,现代微创内固定技术,可以通过更小的切口,更少的内固定,更轻的术后反应,获得更快更理想的康复。也就是说,无论是否微创,需不需要打钉子,完全要根据病情需要。

初审编辑:帅伟

责任编辑:黄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滴滴披露"失联"大数据:超6成是手机问题

    1548894698_副本.jpg

    作为网约车的平台,寻找“失联”乘客的需求是其客服重点关注的事项,但从2019年一季度数据来看,超过六成的“失联”情况是手机原因。报告显示,在一季度寻人需求中,约20%“失联”情况与滴滴无关,比如乘客近期没有叫车。[详细]

    08-01 07-08中国新闻网
  • 8月新规:退役军人抚恤标准提高 赴台游有变化

    国家移民管理局还宣布,放宽签发长期签证和居留许可的对象范围:为来华经商、工作、研学的外国人签发长期有效的签证和居留许可等。新办法将各类投诉的办理时限全部压缩50%:受理审查环节由2个工作日压缩为1个工作日,服务质效、权益保护类投诉的办理时限从20个工作...[详细]

    08-01 06-08中国新闻网
  • 美劝日韩勿就贸易争端加码 蓬佩奥欲会见日韩外长

    一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30日证实,美国政府曾经敦促韩国和日本考虑签署一项协议,承诺就贸易争端保持克制,互相不再继续加码。共同社报道,美方所提协议实际上敦促日方推迟决定将韩国移出“白色清单”,避免对立激化。[详细]

    08-01 09-08新华网
  • 美国政府“耍手段”绕过禁令 继续对移民亲子分离

    美国民权联盟30日指认美国政府“耍手段”,绕过法官禁令,继续对移民采取亲子分离手段,一年内把将近千名儿童与监护人分别关押。萨布拉去年6月下令联邦政府停止对寻求庇护的移民采取亲子分别关押举措,一些情况除外,如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详细]

    08-01 09-08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