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讯(通讯员耿志栋)走进龙口市兰高镇后李家村马大众家的客厅,最抢眼的就是写字台玻璃板下摆放的两本“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如今,这两本“光荣证”成为老马一家两代少生快富、幸福生活的最好见证。
老马姐弟5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里缺吃少穿,有一年眼看要过大年了,父亲才给他手里塞了5元钱去镇供销社办年货,这可是一家人的年货!从孩提时代,老马就尝到了“添人添口,受苦受累”的苦楚与辛酸。
一转眼,到了老马谈婚论嫁的年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马与邻村的牛苹兰喜结良缘。翌年,他们有了儿子马世龙。当时正赶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村里头脑比较精明的老马,靠村里扶持计生户的2000元贷款资金,很快买了一台小手扶拖拉机开始跑运输,挣些小钱来贴补家人生活。
当时,国家积极倡导育龄夫妇“只生一个好”、“少生优生”等政策。老马听了很动心,“少生快富”的念头也越发急切。每每遇到妻子念叨“孩子多了有个帮手”时,老马总是苦口婆心地悉心开导:“现在政策这么好,为何不趁家庭儿女拖累少来发家致富呢?”
其实,妻子的顾虑一大半是来自邻里人家世俗的眼光和偏见。最终,见老马整天将精力投入到生产上,妻子也不想再生了。就这样,孩子五岁那年,妻子牛苹兰在老马的陪伴下,顶着好多人的风凉话和不理解,到县医院做了结扎手术。镇政府为老马家隆重颁发了“独生子女光荣证”,老马家成了方圆十里八村首个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的计生户。
老马凭借镇政府扶持考取了汽车驾驶证,从此走南闯北跑运输,一干就是20余年。妻子牛苹兰也不甘示弱,在自家责任田栽种“高产大姜”,一年下来收入不错。三年前,老马新盖了五间“瓷砖贴面”大瓦房,室内装饰时尚新潮,家电设施一应俱全,早早过上了城市人家的幸福日子。
再说老马的独生子马世龙,高中毕业后在外跑运输,有了一定积蓄后,在镇上办起了一家生产建材的小型企业。小伙子的精明能干引来了城里姑娘李莎的青睐,相识不久即喜结良缘。婚后,小两口很快有了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他们及时申请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市计生服务站做了避孕节育手术。
孩子少,负担轻。老马扳着指头算起他家一年的收入账。第一笔来源,自个现在是村里的水管员,一年下来有5000元的稳定收入;第二笔,家里栽种的4亩大姜,一个夏茬收入不下2万元;第三笔,儿子、儿媳在兰州经营小企业,年终至少能落个十万八万的。这样,全家5口人人均收入超过了2万元多。
两本“光荣证”,成了老马父子两代人幸福生活的最好诠释。
初审编辑:帅伟
责任编辑: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