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普 田财军:聊聊血压控制那些事儿

2019-07-22 10:57:00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作者:

  老严患高血压多年,平时没什么症状,所以就没重视,降压药吃吃停停。但无论电视节目还是身边的医生朋友,都一直强调要好好控制血压,老严就不明白,不就一个血压高,为啥医生一直这么重视?

  一、血压正常值及高血压的降压目标

  血压包括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两个数值,血压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不同的人当中,在不同的状态下,血压会有一个波动范围,在情绪激动、运动、发热的时候,会高一些,在安静状态,特别是睡眠的时候,会低一些。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血压也会有变化。我们平时所说的血压,是指安静状态下,现在一般认为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之后测得的血压数值。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对18岁以上人群根据血压数值分为三类:

  二、为什么要重视高血压?

  据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2.7亿高血压病患者,但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为 42.7%,治疗率为40.7%,血压控制达标率仅有14.5%,防控形势严峻。高血压的自然发展,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及时有效长期的干预,能显著降低不良后果。

  高血压病不能自愈,自然发展会产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高血压为何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当血管的压力增高的情况下,它对整个动脉血管壁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就像一个河流形成了湍流和涡流,长期的冲击对我们的河床(血管壁)造成一定的损伤,动脉内膜的损伤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壁变得很脆弱,在长期高血压的冲击之下,会导致血管的狭窄甚至破裂而导致相应的血管疾病发生。目前,心脑血管病高发,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而高血压病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血压和高血压病是不一样的。一般找不到明确原因的原发性血压升高称为高血压病。另外一部分高血压是由其他病因引起的,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肾动脉狭窄、应用糖皮质激素等,称为继发性高血压,需要先治疗引起血压升高的其他原发病因。

  三、在家自我监测血压的注意事项

  高血压病患者,推荐使用国际标准认证品牌的上臂式自动电子血压计,定期校准,每年至少1 次。初诊或血压不稳定的时候,每天早晚测量血压,每次测2-3 遍,取平均值;连测7天,取后6天平均值。血压平稳且达标者,每周测1-2天,早晚各1 次;最好在早上起床后,服降压药和早餐前,排尿后,固定时间自测坐位血压。

  患者准确记录每次测量血压的日期、时间以及所有血压读数,提供完整的血压记录供医生参考。精神高度焦虑患者,不建议自测血压。会出现越测越高,越高越恐惧的恶性循环。

  患者应在心内科医师指导下,选择恰当的降压药,4-12 周内将血压平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在此之后,患者至少服药半年,才能考虑逐渐减药。有长于两年病程的高血压病患者,大多需要终生服药。一般降压应降至140/90 mmHg以下,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及以上血压者可降至 130/80 mmHg以下。

  四、应用降压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1.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饮食丰富,体力活动减少,高血压患者应注意节食、减重,适量运动,尤其注意减少钠盐摄入量,每天应低于6克。

  2.患者不应自行减药、停药。因为目前的降压药大多是长效制剂,一天吃一次,药效可持续 24 小时甚至更长,自行减药、停药后血压也许不会马上发生变化,容易让人误以为血压恢复了正常,但不久之后血压还会持续升高。而血压的大幅波动对血管的损伤却更大。有的患者对降压药物的副作用有顾虑,但依据医学研究数据和长期观察证实,服用降压药物的利远大于弊,按时服药的高血压患者平均寿命与生活质量要高很多。

  3.发现高血压急性症状时,降压不宜过快过低。从临床经验来看,血压急剧升高的老人有时会伴有头晕症状,这时如果采取口服药物或者静脉注射快速降压,血压数值迅速恢复正常了,但却有可能引起脑部缺血和脑梗死的发生。原因是老年人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的时候,较高的血压是保证脑供血的重要条件,就像老化、锈蚀严重的自来水管,只有水压高一些才能保证高楼的供水,如果水压低了高层就会断水一样。这种情况下,血压升高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所以建议对于突然发现的高血压症状,使用口服药物降压,一般1-2周达标;因为头晕、血压高而看急诊时,静脉用药降压不低于140/90mmHg。

  总之,目前我国高血压病患者人数多、预后差,但是我们的治疗方法多,患者投入少、收益大,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重视、提高认识,配合医生的专业指导,努力做到长期血压达标,达到延长预期寿命、保证生活质量的目的。

  田财军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三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与中西医结合诊治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变性病的研究。擅治中风先兆、中风病、眩晕、痴呆、多发性硬化、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从事专业工作以来,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作为主要研究者主持和参与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综合 王宇 张胜杰)

大众网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海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