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红博:“我首先要求自己做一个海北人”

2019-07-20 08:29:00来源:健康报作者:郝金刚 孔令曦

  放眼铁色的高原,尹红博感觉有些东西没有变,而且永远不会变:“是初心,是使命,是今生和海北无法割舍的情愫。”

  本报记者郝金刚 通讯员孔令曦

图为重见光明的切准老阿妈拉着尹红博的手连连道谢。廉行文摄

  2016年7月,13岁的小尹毫无思想准备地被送回老家成为了一名“留守儿童”。妈妈是山东省派出援非的医疗队队长兼中医专家,原定于当年7月期满归国,但因临时接到任务,援助时间延长了3个月。而小尹的爸爸——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干部尹红博,作为山东省第三批援青海干部,已经确定于7月份踏上高原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他并未因家事向组织请假。

  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里,“留守儿童”小尹学着自己打理家务,自己开家长会……而此时,他的爸爸已经身处1800公里之外、海拔3200米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任州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开启了援青历程。2016年的中秋节,本该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却是三口人身处三地,爸爸在千里之外的高原,妈妈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千万里,共婵娟。”小尹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海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这里地理特征上有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和冰川地貌,堪称中国地理地质的博物馆。这里属于高寒低氧高紫外线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4℃~1.4℃,最低-36.3℃,由于降温天气来得早,每年的9月1日就要通暖气,而每年5月1日往往还可见大雪纷飞。

  州府所在地的西海镇由于地处断氧带,氧气含量只有山东济南地区的66%。

  初上高原的日子里,心慌、胸闷、失眠、头痛时刻困扰着山东援青干部们,时间久了,部分队员纷纷出现脱发、白发、高血压、心律不齐等症状。队员们开玩笑说,大家在西海镇一起走着走着就白了头。平素身体健壮的尹红博也出现了不适应,曾因过度劳累导致免疫力下降诱发带状疱疹,乘车颠簸导致腰椎间盘4、5节突出,严重时几个小时的山路要一直用手撑着车座避免刺激到疼痛的腰椎。但是,尹红博总是用援青干部中流传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缺氧不缺精神”。

  初到海北州的工作调研,让尹红博掌握了当地的医疗卫生“家底”:“我没想到,全州竟然还没有“120”急救体系,能干急诊的医生寥寥无几;当地医院没有肛肠科,肛肠病人要费尽周折到省会西宁就医;当地肝胆病多发,但手术水平低,腹腔镜等微创手术开展缓慢,群众治病面临很多困难……”此外,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并不少见。医疗卫生能力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当地群众实现脱贫奔小康、严重阻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

  在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和山东省援青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尹红博组织卫生援青人才充分调研,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确定实施了“三个一”工程——每位来援青的医疗专家都要“建一个品牌科室,帮一个重点专业,带一批骨干人才”;发展了“一对一”师带徒导师培养机制,变“输血”为“造血”,为海北州留下一只带不走的医疗队。

  “我首先要求自己做一个海北人。”尹红博想尽办法克服困难。2016年5月,第一批“一对一”骨干学员山东进修培训工作启动实施;2016年9月,全州第一批急诊人员山东轮训工作启动实施;2017年4月14日,随着全州“120”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的召开,人们期盼已久的“120”正式启用,海北州终于甩掉了青海省唯一一个没有“120”的州的帽子;2018年8月,第一批专科护士山东培训工作启动实施;2019年3月,山东省在援青六省市中率先派出55位专家,到海北州县乡三级医疗机构开展一年期“组团式”支医,并建立起山东省卫生援青临时党支部和工作组……

  如今,“一对一”师带徒的半年培训模式巩固下来了;3个月急救业务人员轮训制度建立起来了;3个月专科护士培训开展起来了……截至2019年5月,山东省先后选派24批次217名专家到受帮扶医院进行科室专业创建帮扶和“师带徒”培养,并开展双向互动交流学习,累计培养中高层人才90人,新建科室8个,帮扶专业25个。“每当听到支医专家跟我说,哪个科室又进步了,哪个医院又开展新手术了,我都从心底感到高兴。当地群众健康受益更加彰显了援青使命的崇高。”尹红博激动地说。

  “山东瓜真切!山东医生瓜真切!(藏语:谢谢)”2016年8月21日,家住金银滩草原的藏族老阿妈切准终于在山东眼科专家的帮助下,摆脱了身患白内障失明3年的痛苦。当揭开眼罩,看到第一缕金色的阳光,且准阿妈握着领队尹红博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海北州像切准阿妈这样患有严重白内障的群众非常多。身为援青干部的尹红博惦记着他们,每年都会邀请山东的眼科专家到海北为群众开展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截至2019年5月,山东省共累计选派7批63位专家到海北州开展“光明行”活动,为426人实施手术,复明率100%。“是山东的‘桑杰曼拉’(藏语:吉祥的佛)治好了我的眼睛。”切准阿妈逢人便说。

  “每次见到切准阿妈,我都会想起我的母亲。”尹红博说,自己的父母都已经80多岁了,到了需要人照顾的年纪,这几年都是哥哥姐姐在看护两位老人。母亲是个有40年党龄的老党员,当得知尹红博要离家援青,在他临行前专门跟他谈话说:“党员就是要听党的话,不用担心我们。”

  奔波在高原近3年的时间里,尹红博一直牢记母亲的教诲。顶缺氧,爬雪线,过草原,越深沟,尹红博走遍了海北4个县大大小小的医疗卫生机构,了解各地群众的需求。工作之余,尹红博和援青同事们资助了9名海北一中的困难学生,每年为每个孩子支付3000多元学杂生活费。如果孩子继续深造学习,他们会一直帮助下去。加上在山东资助的4名莱芜羊里镇的贫困学生,尹红博要操心5个孩子,里面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孩子——小尹。

  3年时间转瞬即逝。尹红博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变了很多——原本白皙的脸庞已经黝黑,头发越来越白,皱纹越来越深;相片里的儿子个头越来越高,电话里也越来越关心理解老爸。放眼铁色的高原,尹红博感觉有些东西没有变,而且永远不会变:“是初心,是使命,是今生和海北无法割舍的情愫。”

大众网

初审编辑:帅伟

责任编辑:黄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