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山大二院的时光博物馆

2019-05-17 19:15:00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作者: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2岁生日来临之际,我们重新翻阅建院以来的珍贵文献档案,从中寻找出数例二院人创业发展“第一次”的线索,根据这些线索,笔者采访了部分当事人和亲历者,为我们还原那一段段真实的故事,重温那些记忆深处的时光。

  至善楼一楼的陈列柜里,收藏了山大二院的精神瑰宝。它们当中有叩诊锤、听诊器,还有医院开诊第一份排班表,这些,都是骨科老主任王集锷生前留下的。

  王集锷,山东省著名骨科专家,山大二院骨科奠基人,他把自己的后半生都留给了这所医院,和他钟爱的医疗事业。

  三年前,为了纪念这位功勋卓著的前辈,这所医院把他曾经使用的一些重要医疗物品留在了这里。

  叩诊锤,用于检查病人的神经肌肉反射功能,是骨科最常用的查体工具,通常使用三五年就会“退役”,但这把叩诊锤,却陪伴了王集锷20年。像士兵珍惜自己的枪一样,王集锷经常悉心擦拭,经年累月,这把叩诊锤的锤头已经褪色,锤柄也已磨得发亮。

  如今,在这所医院中,他的名字几乎尽人皆知。这些物品也已成为山大二院的文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二院人。但却少有人知道,22年前,这所医院的第一台手术,就是他和助手一起完成的。

  1997年5月19日,时年32岁的宫明智作为主治医师,与王集锷共同完成了这所医院正式开诊后的第一台手术。

  今天,宫明智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病人是个小伙子,左腿骨折,当时做的钢板内固定术,因为是医院开诊后的第一台手术,所以终生难忘。”

  这台手术,使用了包括骨刀、骨锉、骨锤等在内的80余件器械。尽管在当时,这所医院手术不多,但是各个专业的器械都是必备的。

  为了配齐各个专业的手术器械包,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医院的一部分器械是靠两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千里迢迢背回来的。

  为了扩充医院的器械装备,是年6月,手术室护士毛淑芝与外科医生邢春、张永善一起踏上去往上海的列车,前往上海医疗器械总厂购买手术器械。

  毛淑芝说:“那个时候没有高铁,坐不起飞机,就是坐绿皮火车,晚上的车,第二天早上到的,顾不上休息,直奔上海医疗器械总厂,我们三个人挑了3天,整整4个大箱子。”

  管道钳、游离钳、钢丝剪等100余种、共计1000余件手术器械,装了满满四个斗柜大小的纸箱,重达两百公斤的器材,就是这三个人跨越800多公里,一路颠簸运回的。

  这批器材解了医院的燃眉之急,成为山大二院建院之初最重要的器械来源,在此后的岁月里,它们曾无数次与医生配合,救死扶伤,其中有一些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与此同时,另外一群人,正在为医院赶制被服。

  孙爱民是后勤服务中心的员工,他在三孔桥布料市场分批采购了几十匹布料,送到医院西北角的职工宿舍楼中,这里的两个房间被临时改造成了“被服厂”。医院聘请的5名裁缝日夜不停,在这里加工医院日常所需的被褥、床单、手术单、病号服、隔离衣。

  每当科室来了新同事,都会首先到“被服厂”报到,领取新衣服,对他们来说,穿上印有二院标志的隔离衣,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仪式。

  孙爱民回忆说:“一边是医院,一边是工厂。那种场景,我们今天绝对看不到了。那种心情,今天的年轻人怕是也难以体会了。”

  在物资并不富足的年代,这所医院秉承着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传统。建院时的4000余件家具、5000套被服都是自己设计样式,聘请人员在医院制作完成的。

  1997年,医院的灯光亮化工程完成,每当夜晚来临,正红色的霓虹大字映亮夜空,配合橘黄色的灯带设计,营造出一种温暖、大气的氛围。

  为了给医院永久地保留下这幅美丽的画面,葛楠、李延鹏、宋承木三个年轻人下足了功夫。

  开诊前的一个夜晚,医院西北侧的新富祥饭店顶楼,《山东画报社》摄影师侯新社正手持相机,紧紧地盯着医院的主干道,他在等待最佳时机的出现。

  一辆洒水车的倾洒让路面的积水深至脚踝,不久,三辆黄色出租轿车疾驰而来,车辆过处,波平如镜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借助水面倒影,一张荡漾着温暖涟漪的夜景照片就诞生了。

  此后,这张照片,频繁地出现在省内的各家媒体上。而更令这所医院为人所知的,是“千禧宝宝”的降生。

  2000年1月1日,21世纪的第一个清晨,齐鲁电视台“新千年,新生命”现场直播活动,在这所医院的产科记录了新生命出生的全过程,这在山东省内是第一次,山大二院有幸得到这一机会。

  但是,要在两小时直播时间内有一个自然分娩的过程,是很难把控的。所有人严阵以待,不敢有丝毫懈怠。

  39岁的妇产科医生徐永萍负责接生。她回忆说,“对我们来说,是生命安全;对电视台来说,是播出安全。所以前前后后,我们的方案制定的很详细。那种感觉,既紧张,又欣喜。”

  当时的妇产科主任孙嘉珍作为嘉宾,在临时搭建的直播间负责现场解说。

  孙嘉珍说:“上手术不紧张,上电视紧张。最后母子平安,按计划播出,我们所有人如释重负,也感觉很有成就感,我们的努力被大家看到了、认可了。”

  二十二年来,一代代人奉献接力,山大二院已成为全国首家“新三甲”医院,来医院就诊的病人也越来越多,医院也在一年年成长壮大。

  孙嘉珍退休后,但仍然按时看门诊,参与疑难病例研讨,直至80岁;当年的徐永萍已成为妇产科的“新班长”;宫明智接过了王集锷的接力棒,现在成为创伤骨科主任;毛淑芝依然与手术器械打交道,是全院消毒供应的“大家长”;孙爱民担任基建办公室主任,为医院的基础建设出谋划策……

  当“第一次”成为“无数次”,技艺精湛了,水平提高了,我们也长大了,或者变老了,但我们所共同经历的岁月,却永远在每个人的心中珍藏。

  我们走过的路,从来不缺乏第一,未来,我们还将迎来更多的第一,它们将继续由二院人共同创造。

  时光不老,脚步不停……

大众网

初审编辑:帅伟

责任编辑:黄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