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讯(通讯员卜丽娟 摄影刘梦冬) 5月17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济南召开。2017年度省科学技术最高奖授予2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共授予146项,国际合作奖授予3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省长龚正出席会议并为获得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及技术发明奖的一等奖项目颁发了获奖证书。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科研团队的项目《易损斑块分子机制和干预靶点的基础研究》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项目已由省科技厅推荐申报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并已通过网评。王传新科研团队的项目《恶性肿瘤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临床应用》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程玉峰科研团队的项目《基于组织标本数据平台的食管癌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及应用》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朱清参与的项目《物联网医疗模式构建与关键技术应用》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运院士科研团队的项目《易损斑块分子机制和干预靶点的基础研究》立足于国家和人民的重大需求,针对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预防,综合应用基因敲除动物、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学、影像学等先进的研究手段,在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深入探讨了易损斑块的动物模型、发生机制、检测技术和干预靶点,建立了可模拟人类病变的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ApoE-/-小鼠和新西兰兔模型,揭示了易损斑块发生和发展的多个崭新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检出了冠心病的易感基因和斑块破裂的预警指标,发现了可有效干预易损斑块的系列新靶点、多肽和药物,这些研究发表在Cell Metabolism, PNAS, Nat Rev Cardiol等国际高水平的专业杂志,被Nature, Nature Immunol, Cell Metab, Nat Rev Cardiol, Nat Commun, Sci Transl Med等一流专业杂志、国际报刊和国际网站所广泛引用,多篇论文获得国际杂志编辑部的正面评论,研究成果获国际F1000 Prime、美国生理学会优秀论文、全国和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在国际心血管病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这些研究成果为今后预防和干预易损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指出了新的方向,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易损斑块分子机制和干预靶点的基础研究》项目组成员:张运、张澄、董梅、吕慧霞、孟晓。
附张运简介:
张运,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FACC)、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荣誉Fellow(Honorary FASE)、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FESC)、山东大学终身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安贞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0余家大学或医院的荣誉教授。现任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和卫生部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兼任亚太超声心动图学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常委、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教育部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国心脏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心脏联盟副主席等学术团体职务、担任Nat Rev Cardiol,J Am Coll Cardiol,JACC Cardiovasc Imag等5种SCI收录杂志的国际编委、《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总编辑、《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副总编辑等国内20多个杂志的编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动脉粥样硬化,承担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迄今发表SCI收录论文400余篇,部分论文发表在N Engl J Med, Lancet, JAMA, Nat Med, Pharmacol Rev, Cell Metab, JACC, Eur Heart J, PNAS,
《恶性肿瘤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临床应用》项目是王传新教授在齐鲁医院任职时期带领科研团队所做研究,此研究以高通量测序、基因芯片、实时荧光定量PCR等为关键研究技术,集成临床疾病样本库和生物医学大数据等资源,重点研究恶性肿瘤早期预警及精准医疗等方面的关键性科学问题,从DNA、RNA、蛋白质水平等不同层面筛选、鉴定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靶标,为恶性肿瘤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该项目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自主创建的检测技术和研制的相关试剂盒目前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西南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烟台毓璜顶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应用,取得经济效益1600万元。《恶性肿瘤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临床应用》项目组成员:王传新、杨其峰、李同富、张义、张欣、张宁、杜鲁涛、郑桂喜、王丽丽、王晓龙、张旭华、李小燕。
![手机快拍二维码 转发此新闻](http://qr.liantu.com/api.php?el=m&w=100&m=10&logo=http://www.dzwww.com/data/logo/1.gif&text=http://w.dzwww.com/d/17387433.html)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