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天年 !“养老保障新模式”的济南范本长啥样?

2018-03-13 14:21:00来源:生活日报作者:秦聪聪

  人老了,三件事最重要,一是关于吃喝拉撒睡的日常护理,二是有病治病,三是心理安慰……

养老院的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扶白爷爷休息。记者 秦聪聪 摄

  早春的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窗子晒进来,宽敞明亮的大厅里,几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围坐在桌边,懒洋洋地晒着太阳,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

  旁边不远处,一名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健康护理员专注地看着她们,面带笑容,不疾不徐。

  一旁的走廊中,几名头戴燕尾帽的白衣天使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脚步轻盈,眼神明快。

  这样平静祥和的画面,上演在济南善德养老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南部院区)。

  “看起来真不错,我以后就住在这里了。”89岁的陈奶奶坐在轮椅上从旁边路过,身后几名头发半白的子女拎着大包小包。终于等到床位可以入住的他们显然和记者一样,感觉这所上榜首批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单位的养老机构确实名不虚传。

  治病养老又“疗心”

  春节?没回家,在这里住着不就是家嘛!”省城市中区十六里河大涧沟西村,省道103线以东、南绕城高速以北,坐落着济南善德养老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南部院区)。3月5日下午2点,记者来到老人们居住的介护楼,这里因功能的侧重点不同,被划分为医疗区和养护区。在医疗区,记者见到白爷爷时,他刚刚午休醒来。知道他要起身下床说话,护理员小张和小何快步走到他床旁,搀他起来。

  白爷爷今年90岁,退休前是一名高校教授,自老伴去世后,他便一直独自居住。去年6月,因为帕金森病影响了身体活动能力,他两腿浮肿下不了地,双脚连拖鞋都穿不进去。在省城某三甲医院住了十几天院,虽然有一双儿女,但女儿移居海外,儿子工作又忙,只能白天黑夜各请一名护工。

  然而,虽然药物控制了他手抖的症状,但下肢浮肿的问题没有解决,而医院又不允许他长期住下去。既要治病又要人照顾,白爷爷陷入了两难境地。

  听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周庆博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而他恰好又是济南善德养老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南部院区)的副院长,白爷爷就慕名来到了这里。没想到,经过不到一周的中医药联合调理,白爷爷的腿和脚就都消了肿;3周后,帕金森症状明显改善,他可以独自在病房走廊走个来回了。而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吃饭、穿衣,还是洗澡、去洗手间,都有护理员来帮忙,指甲长了、被子薄了,护理员都会看在眼里,白爷爷也因此没了后顾之忧。

  “人老了,三件事最重要,一是关于吃喝拉撒睡的日常护理,二是有病治病,三是心理安慰。以前在家,保姆虽然也能照顾日常起居,但她不和咱谈心啊……”白爷爷告诉记者,老伴儿去世后,他就一直郁郁寡欢,后来查出帕金森病,他也有些接受不了。这些事情叠加在心里,异常沉重,却又无法排解。来到这里后,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护理员,都能通过言语或行动来表达关爱,他也就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

  “如果说意见,我也有一条。像我们这些老人,下午五点吃晚饭,六七点钟就躺在床上要睡觉了,所以晚饭可以少吃点,不用准备那么多了……”这,就是白爷爷的“意见”。

康复治疗是善德养老院的一大特色。 记者 秦聪聪 摄 不少老两口双双入住

  你再站一会儿,我去旁边按摩椅上等着你!”在位于介护楼北楼2楼的康复体疗大厅,李爷爷向在站床上进行四肢联动训练的老伴于奶奶打了声招呼。于奶奶点点头,表示她知道了。

  去年8月份,78岁的于奶奶突发脑梗,在医院住了20多天,虽然抢救成功了,但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

  “我们去年春天就来考察过,感觉这里还不错,当时出院后保姆表示照顾不了,联系这儿说有床位,我俩就一起过来住了。”李爷爷告诉记者,老伴儿原本就有类风湿的老毛病,双手关节已经变形,走路也不方便。李爷爷说,别看他已经90岁了,平时还是他照顾老伴儿多一些。如今,老两口都住在养护区,虽然并不住在一个房间,但他每天都会去找老伴儿,陪着她来做康复训练。

  “在这儿住了几个月,她脸色明显好转了呢!”李爷爷说,在医生的指导下,于奶奶的营养状况有改善,如今也能扶着东西站一小会儿了。

  康复治疗是善德养老院的一大特色,而像李爷爷和于奶奶这样双双入住的,并不在少数。今年81岁的刘奶奶和老伴儿也都住在这里,不同的是,刘奶奶目前住在医疗区,她的老伴儿则住在养护区。

  今年1月7日,平日身体很棒的刘奶奶发觉自己走路时不自觉地往前扎,到第二天更加明显,感觉不对劲,她到家附近的一家三甲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脑梗,当天左侧身体就动不了了。儿女听说医疗康复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就把刘奶奶转院过来。当时是寒假,在高校工作的女儿还有时间能照顾她,可随着女儿假期结束,没人照顾,原本因生病就焦虑不已的刘奶奶更着急。考量再三,一家人决定把老爷子也送到养老院来,陪着她。

  “他住了几天,说挺适应,这样我也就放心了。”刘奶奶说,原本担心老伴儿吃不习惯,但这里的配餐都是营养师调理出来的营养餐,口味也不错。经过一段时间康复治疗,刘奶奶原本动不了的左侧肢体已可以活动了。

  “医养”模式 你中有我

  不久前,原本住在养护区的闫爷爷突发脑出血,因为病情较重,被连夜转到中心院区,病情稳定后转回养老院医疗区,经过进一步治疗有所康复,又转回了养护区。济南善德养老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南部院区)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周庆博介绍说,作为山东省和济南市重点建设的民生工程项目,济南善德养老院由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托管经营,“有病治病,无病疗养”是善德养老院的养老保障模式,“养护区每层都配备一个护士值班,每天会有医生到养护区查房,随时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与此同时,护理员也要承担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基础护理,有问题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周庆博告诉记者,这里入住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九成以上都是失能失智、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而这些老人大都患有多种慢性病,无论居家还是普通养老院,都没能力妥善照顾,医养结合就是为了重点解决这类老人的养老问题。目前,养老院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中心院区已经开辟了患者转科绿色通道及养护区老年人入住医疗区绿色通道。如果养护区的老人突发疾病或疾病加重需住院治疗时,医护人员会立即提供专业的医疗诊治和护理服务,从“养”转入“医”的模式,使老人能得到及时、有效、专业、规范、系统的医疗诊治和护理。当老人病情稳定康复后,可以转回“养”的模式。

  既能养老,又有医疗保障,很多老人选择这里,主要就是冲着这一点。从2016年3月试运营至今,已有数百名失能失智、不能自理或半自理老人享受到了这种新养老模式带来的便利和实惠,若无特殊情况,绝大多数老人住进来都不愿意搬走。

  周庆博告诉记者,对于失能失智、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来说,肺部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而老人更容易对西药产生耐药,所以在老年疾病治疗和养生方面,中西医相结合在老年痴呆、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肺病等疾病的调治方面,有着独到优势。“住在我们养老院还有一个好处是,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为老人预防疾病。现在有三分之二的病人在喝中药汤剂,还有一部分在喝中成药。”

    费用仍是老人入住“拦路虎”

  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当然还是选择这种医养结合的养老院。”记者采访时,遇到来医院探望父亲的市民张先生。张先生告诉记者,父亲入住已有一年多时间,每当看到老人舒心的笑容,自己当初因工作忙而无奈把老人送到养老院的那份内疚就会减轻一些。在他看来,父亲在这里每个月五六千元的花费是物有所值,确实,这花费还是成为一些“刚需”老人的“拦路虎”。

  据了解,老人在医疗区产生的治疗费用,可以享受医保政策,但护理员的护理费用和餐费等还是要另收。白爷爷告诉记者,医保报销之余,包括护理员、餐费、水电等,他每个月要交5000多元。对于企业退休的老人来说,这些花费可能就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目前,我们正在给符合条件的老人申请长期护理险。”医疗区护士长王燕告诉记者,经评估认定为失能状态,可以按需求可获医疗专护、机构医疗护理、居家医疗护理等三个层次的长护待遇。享受院护、家护待遇的参保人员,可同时享受基本医保门诊规定病种、普通门诊统筹待遇,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则有260元/人/天的专护待遇。

  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经接近1400万,占总人口的13.99%,分别较上年增加89万人和0.81个百分点。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刚需”人群也在逐步上升。

  “如果未来医保政策报销力度能进一步加大,医养结合势必可以让更多老人受益。”周庆博表示,目前济南市有长期护理险,但省直医保参保职工还没有相关政策,这远远不能满足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护理需要。除此以外,养老服务人员少也是制约医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黄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