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山东论药”助推山东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2019-07-23 09:25:00来源:海报新闻·大众日报作者:栾振兴 赵洪涛

  △山东省暨济南市医药项目集中签约仪式

  □栾振兴 赵洪涛

  核心提示 为深入贯彻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精神,认真落实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部署要求,着力搭建“双招双引”平台,引领全国医药优质资源向我省集聚,吸引企业家科学家围绕山东医药产业发展进行创新创业创造,加快推动我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山东经济发展新动能,7月15日—18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济南市人民政府、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承办的“2019中国医药创新发展大会”在济南召开。相关领域院士专家,重点企业代表共2000多人参加会议。

  近年来,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山东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注重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互动。其中,医药产业就是战略选择之一,是优势所在、机遇所在。山东是药品使用大省、医药产业大省,形成了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医疗器械、药用辅料、药包材和制药机械等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占全国近1/6,是全国重要的医药生产供应基地。毫无疑问,中国医药创新发展大会是一场撼动医药界的盛会,必将为山东的医药产业注入新动力,带来新机遇。

  此次大会异彩纷呈,特别是多位院士专家“山东论药”,引起医药界的广泛关注。他们对全球和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分析和观点,对推进山东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推动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转变将起到重要作用。

  全链条整体布局

  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陈凯先说,为提高我国自主创制药物的研发能力,促进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国从2008年开始实施主要针对10大类重要疾病药物研发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专项”)。截至2018年,专项立项的课题、子课题共3037项,安排中央财政经费近190亿元。

  目前,专项已经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其中,针对10类重大疾病战略布局,成功研发出一批药物,包括一类新药44个(化学药27个、生物药17个),数量是实施期前的8倍;中药新药23个。同时改造200余种临床急需品种,涉及国家基本药物140余种,药品质量明显提升。专项支持的部分创新药和首仿药350余个已陆续进入不同省份的医保、新农合目录。

  专项促进了药物创新体系的初步建成。构建了集综合性大平台、企业研发平台、单元性平台为一体的网格化创新体系,建立了一批安全性评价、临床评价和资源性平台,为新药创制提供了评价和支撑体系。同时,吸引和聚集高端人才,促进CRO产业规模快速提升,推动国内CMO行业高速发展,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54项。在专项的带动下,医药企业科研投入大大增加,并逐渐成为创新主体;同时,更多医药企业上市,融资能力不断增强,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也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专项也促使医药企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主要表现为部分国产药品和疫苗获得国际市场准入,国际成果转让与合作更加广泛;国产药品国际临床试验数量持续增加,技术平台获得国际认证并与国际接轨;生物医药企业的境外投资并购活动不断增多等。

  新时代(2021—2035年)新药专项的总体目标是让我国新药创新能力进入世界第一梯队,形成结构完备、运行高效的国家新药创新体系,产生一批引领全球的原创性新药产品,形成一批处于国际前列的大型医药企业,自主研发药物完全满足我国人民健康需要,推动生物医药成为国家支柱型产业,出口大幅提升。

  为此,新时代新药专项研究内容将从传统的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扩大到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等创新疗法,以及指导个性化用药等诊断产品。瞄准世界生物技术发展前沿,聚焦新药品种及其相关生物技术,全链条整体布局,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同时,强化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的源头创新、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建设上中下游紧密结合的网格化创新体系,加快成功转移转化。

  有效无效才是

  检验医药成果的唯一标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樊代明指出:“现代医学研究和实践一味向技术化发展,一味向微观领域深入,由此导致了专业的过度分化、专科过度细化和医学知识碎片化等问题,使现代医学偏离了其初衷和走向,已经引发自身难以解决的难题。而要解决目前这些难题,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这就是‘反向研究’,即对医学的研究要不断结合经验、不断反思,综合考虑正反双方向的结果,重新创立研究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樊代明认为,当今的医学界在基础研究方面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医学界以发表论文作为前进的标志和结果,但只有3%具有参考价值。现在诊断出来的病例比过去10年翻了一番,但治疗并没有跟上,究其原因,部分来源于经验主义,用医学上的同质性来分析病人的异质性。在医学界普遍流行一种说法,认为前瞻性研究更科学。前瞻性研究是随意的,可人为控制,它固然有一定的真理,但并不是高于回顾性研究。

  那么如何用反向思维破解这些难题呢?现代医学、药学存在的弊病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基础研究方面花了大量的人物和物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发表论文成为医学前进的标志,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我们认为,医学应当是将对病人有效或无效作为根本。譬如大家都喜欢吃包子,但如果我们永远只产出白面,包子是永远做不成的。其二,现在临床医学中,一个医生只能看一种病,别的病看不了,我们把病人分开来治、分段来治。其三,药品越来越多,但治疗效果未必越来越好。问题主要是医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得出的结论出现了偏差,现代医学是正确的,但是片面的正确,真理在对面和侧面,但目前研究局限于正面。

  从这个角度来讲,技术是万能的吗?知识就是力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图书馆里全是知识,可它们是力量吗?不是。如果不加以整合应用,它就是压垮下一层楼的重量,而不是力量。有效无效才是检验医药成果的唯一标准,而不应该是论文数量的堆积。

  生物医药产业

  正在进行跨越式的发展

  “目前,欧美日等主要地区和国家均把生物医药技术及其产业化提升为国家战略。可以预判,生物医药市场作为朝阳产业还将不断增大。”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作大会主题演讲时说,随着人类疾病谱悄然发生变化,威胁人类的疾病从传染性疾病为主逐渐转化为慢性复杂性疾病为主,医药企业创新就得顺势朝这个方向发展、发力。

  宋瑞霖分析,全球新药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但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在下降。据统计,新药从Ⅰ期临床研究到最终获批上市的成功率平均为9.6%,抗肿瘤药的研发成功率最低,仅为5.1%,而小型药企、生物新锐公司等新药研发的回报率显著高于大型药企。鉴于此,大型药企也越来越重视整合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的创新活力,这是大趋势。

  医药创新模式已越来越强调开放式创新,越发重视学术机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的创新活力。目前全球销量前20位药物的原研机构,不乏一些学术机构和小型生物技术公司的身影。而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此背景下蓬勃发展,始终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远高于全工业平均增速。

  自2008年以来,“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极大推动了医药研发和创新的热情,新药获批率比2008年以前显著提高。截至目前,一类创新药达到44个。从CDE的统计数据来看,2018年各类药品注册申请受理情况与近3年相比明显提升。受理一类创新药注册申请共264个品种,较2017年增长21%。

  创新的全球化程度亦不断加码。8个GLP 平台帮助我国医药企业提交境外新药IND申报300余个。其中,一类新药罗沙司他胶囊获批上市,这是首个由中国本土研发孵化、由中国率先批准的“First in Class”创新药。而一类新药本维莫德作为中国本土“全球新”首创新药的诞生,意味着创新驱动的生物医药产业正在进行跨越式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药监部门加入ICH后,审评标准对接国际,促进了创新项目的国际合作与转让。

  破除制约创新发展

  的思想观念和制度藩篱

  “未来医药经济运行将会呈现出四大趋势:一是医药超高速增长时代成为过去,创新热潮已经来临;二是医药营销模式将在政策挤压和商业利益的博弈中动态平衡;三是资源和渠道的争夺愈演愈烈,促使产业洗牌,普药在垄断和严管、降价、国际化竞争之下被大批淘汰;四是业外新势力或将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冲击,特别要关注医药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如是判断。

  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我国医药制造业8个子行业营业收入10012.1亿元,同比增长9.5%,对比去年全年的同比增长率为12.4%,有所下滑。医药上市公司的利润及其增速也不乐观:化学原料药板块2018年利润下降10.2%,2019年一季度下降21.5%;化学制剂板块在2018年利润下降40.8%,2019年一季度下降5.3%。从终端销售情况看,2019年1—5月中国药品市场销售额为7292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医院市场药品同比增长达5.8%。基层医疗终端方面,药品销售增幅仍未能止住近两年的下滑态势。今年前5月,基层医疗市场药品销售额达750亿元,同比增长8.5%。然而,三大终端中最不理想的数据来自零售终端——按照测算,今年前5月药品零售市场销售额增幅仅为3.6%。

  从上述数据看,医药工业增速进一步放缓,终端增长持续下滑,外资企业销售明显好于内资企业,第二终端出现较大滑坡,零售扩张仍在继续但效率大不如前。随着“两票制”非常规增长基本消化完毕,今年上下游增速同步下滑的可能性较大,上下游不再背离。

  林建宁进而从国家医保局、卫健委、财政部3个部门的政策共振分析了对医药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

  其中,国家医疗保障局主导的“4+7”试点城市带量采购将带来大幅度降价。据悉,带量采购11个地区从2019年3月执行开始至6月底,已完成标的量的近70%。与此同时,带量采购的25个品种2019年1—5月在全国的采购情况呈现负增长,比去年同期减少13%。首批带量采购的超预期或将加速第二批带量采购的到来,同时还出现了未实施地区主动加入“4+7”集采阵营的情况。带量采购将打破旧有利益格局。

  卫健委方面,7月1日印发的《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加强医疗机构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重点监控合理用药不是新鲜事,但国家颁布统一目录的“杀伤力”还是巨大的。下一步,如果滚动式发布目录,必将使销售领先品种销量受到遏制。加上财政部查账77家药企等举措,多部门的政策共振将倒逼医药行业从形式合规进入事实合规。

  另外,从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角度看,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藩篱,促进提高研发创新水平将是主基调。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辛明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