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揭示环境温度与死亡关系

2018-11-12 10:33:00来源:健康报网作者:孙国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研究员课题组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课题组联手,带领复旦大学陈仁杰副教授和中国疾控中心殷鹏副研究员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该研究覆盖中国272个主要城市,收集182.6万人的非意外死亡数据,首次在全国层面系统评估了环境温度对居民死亡的影响,估算了各种不利环境温度的疾病负担,并探索了这种影响的城市和人群分布特征,这为我国未来气候变化的风险评估提供流行病学基础资料。最新一期《英国医学杂志》近日在线发表了此项成果。

  此项研究显示,气温与全因死亡和心肺疾病死亡风险呈反J型曲线关系,死亡风险最低时对应的气温为22.8摄氏度(最适宜气温)。与最适宜气温相比,遭遇极端寒冷天气(平均零下1.4摄氏度)后,死亡风险会延迟1天显现,第5天时风险最高,然后持续超过14天逐渐降低;极端炎热天气(平均29.0摄氏度)对应的死亡风险当天会立刻显现,仅持续2天~3天就迅速降低。

  研究发现,14%的居民死亡与不利环境温度有关,其中低温相关的比例为11%,高温相关的比例为3%。冠心病、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呼吸系统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中,与不利环境温度相关的比例分别为19%、14%、18%、11%和13%。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城市和不同人群的温度相关疾病负担。结果发现,低温对北方居民导致的疾病负担与南方相近,但高温对北方居民导致的疾病负担明显高于南方。在城市化程度较高和集中供暖时间较短的地区,不利环境温度的疾病负担较大。此外,不利环境温度对女性、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较低人群导致的疾病负担更严重。(记者孙国根)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