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医生的故事|侯敬方:我眼中的小孙大夫

2018-07-10 16:13:00来源:大众网作者:

  大众网济南7月10日讯 近日,在首届“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山东省医师协会与《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大众网》、《健康报网》、《人口健康报》、《领导科学报》等媒体联合齐鲁制药有限公司举办了“齐鲁制药杯—我和医生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自6月21日启动以来,此次有奖征文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今天,我们讲述的是侯敬方眼中的小孙大夫。

  在我居住的社区里有个不大的诊所,这家诊所主人是孙忠桂夫妇。这个诊所一开始,就医者稀稀拉拉。渐渐的周遭的人发现,这一对夫妻,性格蔼然,医德高尚,来这里看病药价低廉实惠,对待患者用心,而且负责。都慢慢的喜欢上了小孙夫妇(平时,不论老人或是孩子,都喜欢叫小孙或者小孙大夫)。 谁家小孩,大人,只要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喜欢到小孙这里看病、咨询。

  时间长了社区居民们发现小孙有几个特点:不亲见患者查看病情,不给开药。开出药从来不超过三天。能开便宜的不开贵的,不论是富豪,还是贫穷,皆无厚薄之分,一视同仁。凡是从外面拿来的药瓶,小孙说什么也不给打点滴。看过病人无数,一般都能够记住病情。谁家患者实在过不来了,一个电话,小孙会登门看病。小孙不仅服务态度体贴入微,而且记性聪慧,只要看病一次,下次再来,小孙就能够把患者的“病例”情况孰记心中,一如家庭贴身医生。

  记得我的孩子在一次冬夜里发高烧,热敷无效,吃药呕吐,啖不进一点饭粒,孩子蔫的浑身发烫,迷糊犯困。怎么办呢?总不能熬到天亮吧,心急火燎的穿上衣服就去敲门小孙。哪成想,劳累一天刚刚入睡的小孙,二话没说,就穿衣起床,往药箱里装上药物,摸黑步行来到我家,候脉后,开吊瓶挂点滴。就这样,一瓶点滴尚未挂完,孩子浑身出汗,高烧已退。我和对象,心里的石头落地了,小孙又从药箱里拿出口服药,安排好后,才放心的回去睡觉,此时距离天亮还有个把小时光景。我第天找到小孙说,中午我请客,小孙笑笑说,医生看病是天职,累点,困点不算啥,只要孩子能够平安健康才是我的最大心愿。

  小孙就是这样的人,在与小孙打交道的二十多年中,对小孙的揄扬口碑一直飞飘远播。谁家有老人无法前来就诊,不论是何时,风雨无阻,小孙登门看病已是家常便饭。小孙不仅看病仔细耐心,而且善学求进。小孙夫妇,从初始的中专文凭,先后自学取得大专文凭、大本文凭。经常不断出去培训自己,充实自己医学知识。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多,小孙的看病医术越来越精湛,因而,小孙夫妇也被附近的居民当做综合性医生认可存心。小孙的中西医结合也是非常了得的。很多远方的患者,都是慕名而来,有的都是数百公里的地方开车带着病人专门来求医问诊。

  还有这样一个事实证明小孙的诊所医术以及服务质量已经超乎寻常:周围一共有九家和他差不多大的诊所,由于门可罗雀,先后歇业关门超半,而小孙这边每天尚未开门,患者早就聚集排队等候。诊所也由夫妻双方单间经营,陆续扩大为有四名护士还忙不过来的八间诊疗室的“大诊所”。诚然,医用设备也越来越健全和先进的了。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小孙已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变成年已半百的中年老医。从医近三十年来,小孙一直面带笑容地接待每一位患者及家属。附近居民有个不成文的习惯,无论哪家,哪怕明知小孙无能为力的,都是喜欢先到小孙这里咨询一番后,才放心到大医院里就诊。否则,心里不踏实。(作者:侯敬方)

  

初审编辑:帅伟

责任编辑:黄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