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知识产权系列2:谁来保卫医生的心血

2018-06-07 11:06:00来源:健康报作者:王潇雨

 

  □记者 王潇雨

 

 

  成天忙于看病、查房或手术,医生无暇顾及专利保护。大部分医院也没有建立起对医务人员知识产权保护的组织和制度,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是现阶段医疗行业不容回避的现实瓶颈。

  “赤手空拳”自然吃亏 

  某医生研发出了一种医疗器械,因平时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专利申报相关事务,于是自行咨询和委托了一家专利申报管理公司,为自己申请专利保护。经过一段时间,专利成功申请,但专利权人却是该公司。这位医生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了。

  “这样的例子并非个案。普遍来讲,医务人员专利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强,只是利用该核心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为患者谋福利,没有申请专利保护的法律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郑雪倩指出,虽然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现已开展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培训,但仍没有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医务人员对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并不了解。具体表现为:不熟悉专利相关申请流程、对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概念认知模糊,在签订的合约和条款中,自身权益关系的不明确等问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徐志杰坦言另一个重要原因:“在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及职位晋升时,多以论文或在工作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评判标准,在专利申请方面的考虑很少,这也是医生忽视对知识产权知识学习的一个原因。”

  在这样的现实下,医务人员往往是“赤手空拳”地面对纷乱复杂的商业市场,风险不言而喻。郑雪倩直言,商界从业者拥有更加敏锐的市场开发眼光和一系列的申请专利保护管理服务。如果医务人员研发的核心技术没有申请专利保护,一旦流向市场,许多科研学术成果就会遭到剽窃。

  懂行的人有限 

  某医疗卫生机构自主研发一种新型、有效的手术医疗器械,委托某厂家负责生产,双方签订了协议,但没有明确手术医疗器械的知识产权归属。该医疗器械销售一段时间后,患者使用的后续反响良好,需求市场不断扩大,生产厂家利用已掌握的生产方法,开始私自生产该医疗器械并向外销售。该生产厂家将医疗卫生机构的知识产权作为自己的成果,并从中获利,但医疗卫生机构并没有获得任何报酬。

  目前,大部分医院还没有建立起知识产权管理及保护制度,相关工作多由医院科研部门管理。郑雪倩指出,长期以来,大部分科研部门认为专利管理是管理工作中的“下游”,不太关心专利项目的前期申请管理。而且,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知识产权管理专业背景,只能对专利的申请、授权进行简单的统计和登记备案,并不能在医务人员的科研过程中挖掘出其他创新点,对专利授权后如何维护等方面并不了解,在专利合作、专利转让等环节中,也无法协助其审查、签订合同,评估风险等。

  “事实上,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工作需要由具有医学背景,懂法律、懂科技、懂专利、懂管理的人才完成。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供不应求,人才培养机制与培养体系仍不够完善,存在人才培养意识不够、师资力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而科研项目和执行过程的专利管理基本上是空白,间接造成部分科研成果流失。”郑雪倩说。

  缺乏专门法律法规 

  郑雪倩介绍,我国的《专利法》迄今没有专门的医药卫生方面专利的法律法规。仅依靠行业的、地方的一些规章来保护,力度不够。

  “知识产权侵权违法成本过低,成为了对侵权者的变相鼓励。我国药品、医疗器械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缺少产品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有很大关系。”徐志杰说。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专利司法维权的成本和结案速度仍然是制约司法保护的最重要因素,专利权人对专利司法维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前两位选项分别是“成本”和“结案速度”,比例分别为15%和12.6%。

  有医生表示,医务人员申请专利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技术水平之外,还与晋升职称、参评各类人才计划以及申报基金等有关。在专利申请成功授权后,事实上鲜有人关注科研专利的转化问题,致使相当一部分专利在有效期内没有转化为市面产品或技术,成为“沉睡的宝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