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援川抗震救灾十周年纪】王 洲:一张照片引发的回忆

2018-05-12 12:13:00来源:“山东卫生健康”公众号作者:王洲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霎时间,山崩地裂、路断楼塌,山清水秀的巴蜀大地一片狼藉。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山东省第一时间选派优秀的医护人员组成首批抗震救灾卫生应急救援队,于5月13日上午即奔赴灾区,成为第一支赶到灾区的外省卫生应急救援队。山东队员们冒着死亡的危险,在余震中摸索道路,冲过随时会暴发泥石流的隧道,在高山落石如雨的盘山道上艰难前进。他们忘记了危险,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疲惫,甚至忘记了自己,争分夺秒救治伤员,以坚韧的意志、坚强的双手在瓦砾中夺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废墟上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救死扶伤的壮歌。

  转眼间,十年的时光已经过去,灾区经重建已经改变了模样,但事迹不灭,记忆永存。援川抗震救灾十周年来临之际,本媒联系到部分当年曾参加援川抗震救灾工作的医务工作者,请他们讲述亲历的抗震救灾故事,以志纪念。——编者

  山东援川抗震救灾十周年纪

  今年是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复习查阅当时的救灾报道,发现一张我在2008年5月15日《健康报》头版抢救伤员的照片。由于当时全身心都放在救治伤员身上,根本就没有留意有人拍照片,报纸上照片里小伤员伤情也早已没有丝毫记忆。但那时紧张的抢救场景却让我永生难忘。

报道图片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大地震灾情之严重震惊了全国。山东省立医院当天紧急成立了抗震救灾医疗队,通知我作为医疗队成员待命。13日一早,正准备进行早交班的我接医院通知即刻在北门大松树集合开会,会上宣布医疗队立即出发前往机场赶赴四川参与救灾。从病房过来的我穿着隔离衣,来不及换衣服,就匆匆上车。当时行程很紧张,在路上电话安排科室工作、简单告知家人。到了机场,一同出发的还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大二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等机构的医疗队员和武警生命救援队。登机前,省政府和原卫生厅的主要领导布置工作做动员讲话。

救治现场

  三个多小时的飞行后一着陆,我们积极联络指挥部,接受救援命令,当天下午就根据安排赶到都江堰市加入抢救队伍。因为优先考虑救治工作,加上到达时间比较晚,当天晚上我们就在客车里渡过了忍饥挨饿、立坐不眠的第一个阴冷雨夜。14日一早,紧张的抢救工作开始了。都江堰位于震中到成都市区的必经之路,从各个方向,翻山越岭来的伤员陆续汇聚到了这里。当时山东省医疗队是第一个到达的非军队医疗队,建立了第一个急救站,位置就设在都江堰市医院门前的一个小广场上。大量不同伤情的伤员从四面八方涌入救护站,由于震中道路垮塌,伤员多数是用树木做的简易担架转运而来,许多四肢受伤的伤员当时只能用树枝简单捆绑进行外固定,部分危重伤者伤情惨不忍睹。除了山东省医疗队,在现场的还有当地医院的志愿者和大量来自成都的120救护车。由于现场条件极其简陋,没有医疗用血,也没有电,无法开展手术治疗,只能进行一般的外伤救治,仔细检查四肢骨折情况,是否有缺血表现,必要时重新外固定;对一般的软组织损伤进行清创缝合;甄别和标识重伤者,是否内出血、休克等。

为伤员做检查

巡视伤员

  我在急救站接诊了多例胸外科伤患者,多数是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由于条件不允许手术,我就给伤员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转运至成都进一步救治。抢救期间我印象最深刻的急救成功范例是一位担架抬来的60多岁的男性伤者,到达急救站时患者呼吸极度困难,颜面紫绀,处于频死状态。我迅速查体,诊断为肋骨骨折伴张力性气胸,简单消毒后在来不及局麻的情况下快速行胸腔插管引流,当即引出大量高压气体,几分钟后伤员转危为安。在抗震救灾期间,由于没有水封瓶,紧急情况下只能用矿泉水瓶子代替。面对灾情时无能为力的痛苦和心里对伤者的歉意都写在了医疗队员的脸上,我也觉得很痛苦,同时也在内心默默地祝愿伤者一路平安,能坚持到目的地。

  灾后十周年,震区早已重建恢复正常,有幸参与山东省抗震救灾工作,是我人生无法难以忘却的重要经历,我切身体会到,面对如此强烈地震,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实现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经历了救灾期间的困难磨炼,甚至是生死的考验,也使自己更勇敢的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并有信心克服困难。

王洲近照

  王洲,胸外科专家,时任山东省立医院胸外科主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黄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