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用心记录:心存大爱 因是中医

2019-12-31 17:59:00来源:医药卫生网作者:

  default/20191231/338588ac4f097a65aad95239ec975ede.png 

  他们365天行走于与生命抗争的前沿,携手呵护生命这朵脆弱的花;他们坚守着希波克拉底的誓言,用宽厚沉稳的坚毅让斗志不减;他们心正身廉、崇尚至善,却也如你我一样普通,而非圣贤;他们不能起死回生,却愿用三根手指、一根银针和十两执念将病魔驱赶;他们看惯生死却依然温暖。

  他们日复一日地做着同一件事,看似平淡无奇,却随着时间的流淌,静默成了一段传奇。

  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中医

  请跟随一代宗师的脚步,感知他们的温度: 

  都说“人到中年不如狗”,苦而不能说、累而不能歇、痛而不能言……时时处处负重前行,却只能冷暖自知。39岁的王新建(化名)正是此类人的典型代表:上有年迈父母,下有幼年儿女,加上创业失败外债满身,使得重压下的男人罹患上“花斑头”,并伴有心梗前兆。

  面对患者急躁易怒的失常情绪,主治大夫一句“无法帮你重新创业,但可助你从‘头’开始”,是对患者急躁情绪的安抚,更是对护佑患者健康许下的千金一诺。

  default/20191231/bb8fbe6c927d0c4ac52c063c87cfbbad.png 

  她带着帽子和口罩,但还是不适地会被药中的灰尘呛到,轻咳几声。站在调剂台和调剂柜之间,她手里握着戥子,转身、抓药、称重、分药,动作利落干净、一气呵成。虽然她面对的是整面墙的调剂柜,一百多个小抽屉、三百多种药,但转身抓药时她并没有半点迟疑,药的位置、每种药的特征早已烂熟于心。

  “调剂是门技术活,讲究稳、准、快,还不能少药,剂量准确才能保证药效。”调剂师王林会扬了扬手里厚厚一沓处方,笑着说道:“心中揣着良心的秤,手里这杆治病救人的秤才不会倾斜。”

  default/20191231/03c751c2c69c4b2beb72bdb3dd09f016.png 

  如果没有亲眼见到,你会以为衣衫褴褛是行为艺术;如果没有亲耳听闻,你会以为蜗居桥洞是博人关注;如果没有亲自为其诊断,你会以为多囊只是常见病,不会因此毁人一生。然而,我们坚信的一个个不可能,都成为不争的事实降临在蔡小霞(化名)的身上。

  当这个被命运无情捉弄到几近绝境的患者站在吴维菱老师面前时,她的心疼得像被揪着:快速组织会诊制定治疗方案、赠送药品、亲笔书写医嘱,只愿她不要再有如上的就医经历。

  三页医嘱上从用药到饮食休息,事无巨细。那一刻,所有不公与挫折,都化为她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面对患者渐行渐远的身影,吴老师喃喃自语:命运不公,还请奋力前行。 

  渐寒的初冬,懈怠了许多人出门的勇气,却没能阻挡已满头银丝的罗建军(化名)携发妻到医院看诊的脚步。

  说是看诊,倒不如说是“凑热闹”:陈玉红(化名)经过治疗,睡眠和耳聋皆有好转,只因习惯了医院的热闹和医助的热心才选择重复往返。

  老人说:“儿女有自己的生活,何必带累他们”;

  老人说:“所谓老来伴,就是老了相伴而行”;

  老人还说:“有你们真好,能凑个热闹”。

  ……

  这或许就是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的样子吧。

  default/20191231/217c3dcad27024a9ef3d3aa708ec3ae1.png 

  初次问诊,正值桃李之年的雨宝(化名)着实给大夫出了一道难题:多囊卵巢综合征、方言难辨、会因外用膏药贴敷的不适感而泪眼朦胧、口服用药又腹痛恶心,治疗难以为继。

  好在大夫不曾放弃,终在多次的沟通中发现,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雨宝有着异于同龄人的智力问题。后经多次会诊和改变治疗方式,终于在尝试将中药处方熬成药汁,混合龟甲胶、鹿角胶、花生、核桃等做成固元糕用于雨宝的治疗中时,病情开始好转,雨宝也越来越配合大夫治疗。

  再耐心一点,再坚持一下,不为别的,就为这朵桃李之花再次盛放。

  default/20191231/97d45311cd8d313f3049342c0b24840c.png 

  唐顺荣(化名)是中国9亿劳苦大众中的一位,生长在黑龙江的小山村,也在那里嫁人生子,日子还算安稳。

  本以为生活会平淡地过下去,意外却接踪而至:丈夫意外骨折丧失劳动能力、父亲重病住院、孩子年幼、为补贴家用冬日捕鱼不仅加重了脊柱炎,还使她新增了胆肾疾病。然而,生活的磨难并不曾将她打败,反而促使她像朵悬崖上的花,迎风而立,柔软而坚强,平静却有力量。

  接诊的大夫和医助们念其困苦、敬其坚强,赠送膏药的同时,跟踪用药,用平凡的温暖,捂热冬日里不平凡的故事。

  default/20191231/d73c842b337412878f3c50c58343ff7b.png 

  当中医药文化和西方文化产生摩擦,当三岁孩童与体弱多病发生关联,当化学家儿媳和婆婆展开拉锯,这一切,在医师助理小熊一次次细致耐心、从早到晚的指导中渐入佳境。一群守护孩子健康的人,组成了一个跨国微信群,医师助理小熊穿越固执与偏见,沟通千里之外的孩子家长,从质疑到相信,从排斥到接受,孩子病情慢慢好转。

  一个深秋日的午后,一份手工制作的拌饭酱飘香于诊室间。

  default/20191231/ab0628639e7d2d58accb6a0c70165a28.png 

  医院大堂传来一声急切的呼喊:“我要找刘大夫”。

  70多岁的南阳患者李奶奶,终究是背着儿女,一个人偷偷乘火车来到了医院。她的目的只有一个:亲眼见一见那个为她解疑答惑、关心备至的医助长什么样。

  当大夫责备又心疼得告诉她不该不顾一切跑来医院时,她说:“儿女们顾不上我的时候,是刘大夫一遍一遍提醒我该换药了,天干多喝水、雨天莫出门……我已然到了今晚脱鞋,明天不知能否穿上的年纪,见一面,知道他长啥样,也算了却一桩心愿。”

  default/20191231/bb8e6ae0b58c9dbb1ba326d279159810.png 

    (免责声明:本文为商业广告,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黄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