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讯 一位66岁老人,突然体重增加七八十斤,她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12月中旬,在济南市中心医院消化二科的一间病房中,患者吴女士说起这半年的就医经历,既有伤感又有欣慰:“从开始感觉着不大对劲儿,一直到全身明显浮肿,也就是个把月时间吧,肚子越胀越大,腹围一度达到3尺3(110厘米),我一个小老太太,突然就变成了一个大肚子,全家人都吓坏了。再一个问题,小便的颜色像隔了夜的浓茶,而且尿量明显减少,喝进去的水,全存在了肚子里。”
这会是什么问题呢?老人住在济南的城区西部,就近去一家医院,门诊化验结果,尿常规:蛋白2+,怀疑“肾病综合征”,建议住院,进行全面检查。
住进肾脏病科 却排除了肾病
2018年8月7日,吴女士第一次到济南市中心医院:“我家离中心医院挺远的,我从西外环到解放桥,舍近就远,当天就来住院,住进肾脏病科,一天之后,检查结果都出来了,医生跟我说,不是肾的问题,需要转到消化科去,我们请消化科的专家来一起会诊了,问题在肝上。”
说起一个月前的“剧情反转”,老人仍然难以平抑激动的情绪:“身上有病,心里着急,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一听医生说是肾病,心里怕得不行,再一听医生们解释,问题在肝上,更把我吓得不轻,肾和肝,都是重要部位。”
8月11日,消化二科主任张淑红教授应邀前往肾脏病科,参加会诊:“她有一项指标PTA(凝血酶原活动度)特别低,这个PTA值低于40%,临床上就是肝衰竭的标准,她的这个指标是36%。”
于是,一道难题,摆在了张淑红主任面前:从肾脏病科转到消化二科时,患者全身严重水肿,连腹壁都严重水肿,更别提下肢了。患者腹部明显隆起,腹腔内积水严重,活动受限,多数时候只能躺在床上。
从肾脏病科转诊到消化二科的过程中,患者及亲属们也终于理清了这次生病的渊缘:重症肝硬化出现了肝肾综合征,从源头上解决肝硬化导致的腹腔积液问题,肾脏功能才有望改善。
“肝硬化”要与“正规治疗”划等号
“当时,一听说我这是肝硬化导致的腹腔积液,就是人们常说的肝腹水,我心里紧张得不行,都快要被吓死了,肝硬化的这种程度,我还能活吗?”吴女士的手中有一份11月22日的住院病例复印件,她特别关注自己每一次的化验指标,她解释说:“有三个指标,能证实我现在的肾功能,一个是尿素氮,一个是血肌酐,这两个指标都回到了正常范围之内,再一个指标是尿蛋白,我现在是阴性,8月份,我第一次查尿常规,蛋白2+,要不是亲身体会,我都很相信能恢复到这个程度。”
如此说来,吴女士的就诊过程,能为更多的肝硬化患者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张淑红主任说:“在我国的各个地区,肝硬化的患者都很多,由此导致的并发症也很多,而且病情复杂,譬如这位患者,患乙型肝炎多年,入院之初,不仅是严重的腹腔积液,还是严重的腹壁水肿,用手指一摁,就是一个明显的深坑,后来我们通过颈部淋巴肿块的活检,找到了病因,患者不仅患有肝硬化,还存在另外一种严重的疾病---淋巴瘤。该患者的水肿是两种疾病共同导致的。”
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对于消化科医生来说是一个专业而又系统的复杂过程,而对于患者来说却是一个简单又直观的感受,吴女士说:“通过住院治疗,解决了我全身浮肿的问题,肚子也恢复了原来的状态,腹腔里那些积水都没有了,我的体重减轻了70斤,现在不敢设想,万一当时没有这么及时地明确了病因呢?万一当时就近在哪家医院摸着石头过河一样给耽误了呢?”
早期肾脏损伤及时治疗“可逆”
“肝硬化患者不仅需要护肝,还需要护肾。肝硬化患者的肾脏损伤,早期是可逆的,及时治疗是可以逆转肾脏功能的。”张淑红主任在肝硬化治疗方面经验丰富,她解释说:“人体一旦处于低蛋白状态,血管内的水分就会流向血管外组织,肾脏的有效循环血量就会相应地减少,体现在病人身上就是尿少,尿中可能会有蛋白,像这位老年患者,入院之初,小便颜色深,尿常规化验结果是尿蛋白2+,主要原因是患者肝功能较差,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导致血液渗透压降低,血管内有效循环的血液就少了,肾脏血供随之减少,如果肾脏供血长期不足,就演变成为真正的肾脏功能损害。肾功能不行了,对体内水分的处理能力就不行了,所以尿量就少了,以此导致恶性循环。”
肝硬化患者为什么会处于低蛋白状态?张主任的答复:“导致肝硬化患者低蛋白血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白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减退,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也会降低;其次,患者食欲下降,蛋白摄入可能不足;另外,患者对蛋白的消化吸收能力也降低,如果合并感染等并发症,蛋白的消耗或丢失也可能增加。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往往会合并多种并发症,病情复杂,需要正规、系统、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以及其它脏器功能,都是环环相扣、密切相连的一个有机整体。所以,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尽量选择正规医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