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位于人体头部两侧,是人体敏锐的听觉器官。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年前就认识到,耳朵不仅是单独孤立的接听器,同时也是反映和传达人体生命活动信息的重要显示器。
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和身体各个部位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络,在耳廓上都有相应的代表区域。因此经常按摩耳部,可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理脏腑。长年应用,能达到防治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效果。
为此,省立三院五官科根据多年治疗经验,结合患者实际需求,积极总结、推广的耳穴七步按摩法,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耳穴按摩操可分为七节,整个手法涵盖了对全身器官、组织的代表穴道之按摩。最佳按摩量是每天早、中、晚各做一次,每次大约 10 至 15 分钟,即可达到良好的保健效果。
按摩之前,务必关注以下注意事项噢!
首先,耳穴按摩前,须剪平指甲,以免擦破皮肤。当耳廓皮肤有外伤破损、出血,或有湿疹、冻疮、溃疡者,暂时不要按摩。
其次,耳穴按摩的手法要轻重适宜,尤其开始学习按摩时不宜太过用力,应逐步增加压力。为重病患者或婴幼儿做被动按摩时,更应注意力度的控制及掌握。
另外,耳穴按摩操的功能偏“兴奋”,故晚上做耳穴按摩,最好选择在睡前一小时进行,尤其是神经衰弱的患者,以免耳穴按摩后,精神亢奋,影响睡眠。
第一节、全耳按摩
全耳腹背按摩:双手合掌搓热双手,手指伸直。由前下,向后上,推擦耳背返回。反复10遍,以掌心劳宫穴(握拳时,中指指尖向下的位置)分别对准耳腹耳背做按揉,以全耳轻度发热发红为准。
功效
耳廓正面弯曲,凹凸不平,分布着一百多个代表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穴道。透过按摩耳廓正面,能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为整套耳穴按摩操的实施产生开功启后、由表入里的功效。
从现代的研究观点来看,按摩耳廓会刺激耳廓的皮肤、肌肉,使皮肤内密布如网的毛细血管扩张,循环加速,通过血液带来的氧气和养分,首先是改善了耳廓本身的营养。与此同时,按摩的刺激作用于耳廓的感觉神经末稍,所产生的反射作用,能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功能 ;此外,按摩还能调整身体的免疫功能,并通过体液和淋巴的联系达到维持身体机能正常的生理功效。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能产生神奇的功效。
第二节、按揉三穴
在外耳道前,有一软骨凸起称为耳屏,如把耳屏比作小山,在耳屏前,对应着两个山脚和山顶,自上而下于一条直线上排列着三个穴位,分别叫做:耳门、听宫、听会。我们张嘴时,三个穴位都会出现凹陷。按揉它们,会有治疗耳鸣耳聋的作用。用手指按摩它们,也可用食指,或中指指腹上下搓擦,以发热为最佳按摩程度。
功效
耳穴内气血作用的部位为耳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意指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却后由耳孔流入体内。
听宫,本穴位于耳前,能疏通局部之气血,开窍聪耳。为治疗耳部诸疾之主穴,具有痛经活络,开窍聪耳之功效。
听会,即耳能听闻声音,穴内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传递,具有清降寒浊的功效。
第三节、指压耳轮
指压耳轮:中医有介绍“以手摩耳轮,不拘数遍,所谓修其城廓,以补肾气,以防耳聩”。双手握空拳,以拇指沿耳轮上下来回做推摩直至发红发热。再用两拇指、食指、中指蜷曲成钳子形状,向前、后、左、右的提扯动作,连续10遍。
功效
耳廓外缘的耳穴主要对应于人的四肢。一般肢体健壮而敏捷的人,耳廓外缘比较宽大;肢体瘦小的人,耳廓外缘就相对窄小。长期揉耳廓外缘,可以使四肢强健。耳垂相当于脸部。包括牙、舌、颔、眼、内耳、面颊、扁桃体。按摩耳垂,对青春痘、雀斑、黄褐斑、牙痛、中耳炎,以及工作过劳、休息不够引起的视力疲劳、视力减退、眼袋浮肿、黑眼圈等,有改善症状和预防发病等作用。经常按摩还能产生养颜、美容和护肤的功效。
第四节、指摩耳背
按摩耳背:食指和中指塞进耳窝,从反面托住降压沟,拇指指腹沿着降压沟从上往下摩擦,5-10次。
功效
耳背上有一条沟叫降压沟,它对应人体的脊背。摩耳背的作用相当于捏脊,可以调畅全身的气血。
第五节、黄蜂入洞
黄蜂入洞,以食指伸入外耳道口,托住耳屏的内侧面,然后,拇指与之相对的放在耳屏外侧面,拇指旋转摩擦耳屏外侧面 5 至 10 次。然后将两食指,插入耳孔,指腹向前,转动三次,再骤然抽出。每次做三遍,点穴,按揉后,要有酸胀感。
功效
黄蜂入洞法所刺激的穴道包括耳屏内侧面的咽喉穴、内鼻穴,屏间切迹的三焦穴、内分泌穴和气管穴以及外耳道口后上方的口穴,本法的实施,形如黄蜂钻入洞穴而得名。
耳屏代表人体的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等器官,本法透过对上述穴道的刺激,能产生防治口腔、鼻、气管、咽喉疾病的功用,还具有调节五脏六腑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第六节、猿猴摘果
猿猴摘果,用拇指食指捏双侧耳尖,夹捏耳朵尖端(耳尖穴)向外向上牵引提拉,手指一松一紧或一捏一放,使耳尖穴发热发红为准,一般提拉 5 ~10 次。
功效
本法具有清热解毒、平肝熄风、消炎止痛、清脑明目之功效。可用于头面五官各种发炎症状(如麦粒肿、结膜炎、咽炎、扁桃腺炎、面神经炎等)之防治,对高血压、荨麻疹、青春痘等亦有疗效。同时,耳为肾之外窍,提拉耳尖可间接牵拉整个耳廓之根部,疏通全耳经脉气血,产生健耳强肾之效用。
第七节、鸣扣天鼓
用双掌心分别按住两耳(包括外耳道口),紧压 6 秒后急放手,以产生轻度弹响声,反复做10次。然后双手掌心紧按两耳孔,两手中指放在脑后枕骨上,食指压在中指上,然后顺势迅速滑下弹叩后脑部,反复弹击 5 至10 次,施行本法时,因耳中如闻击鼓之声(亦称鸣天鼓),故而得名。
功效
本手法对耳鸣、重听、耳聋、眩晕等患者有改善症状之帮助。后半部(鸣天鼓)手法直接叩弹后脑部及枕骨下的“风池穴”,因此还具有健脑、聪耳、风散寒的功能,能改善神经衰弱和小脑功能减退所引起的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等症状。
七节做完后:手掌置于耳上,一紧一松,挤压耳部,先慢而有力,再做快速震颤。这样可以使在先前按摩中获益的部位气机更加顺畅,通达全身。
整套动作做完后,如果觉得耳朵发烫,浑身充满暖意,手上也微微出汗,说明效果达到了,全身的气血、经络和脏腑都得到了一次锻炼和清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