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军海医院无框架脑立体机器人技术创造的奇迹——2mm微创,30分钟手术,术后3天出院

2018-06-28 15:28:00来源:医药卫生报-医药卫生网作者:

  人工智能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列车上催生成长,满含科技的人工智能也为医疗事业贡献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面对脑部疾病的巨大挑战,人工智能正面迎战,改善技术提升水平落在实处。将科技与医疗相结合“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来到我们的身边,为临床诊疗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图片1 (2).png 

  央视《新闻联播》等权威媒体报道机器人

  以2毫米的微创,进入大脑这一“生命禁区”,抵达病灶靶点,定位精度达1毫米,通过其精确的导航定位,医生可以实施活检、抽吸、毁损、植入、放疗等12类术式,平均耗时30分钟,术后观察三天即可出院。

  这样的高效手术在以前只能是想象,尤其是脑部手术,就更加的考验医生和病人,但是现在有了无框架脑立体机器人技术,不仅让医生有了一个好帮手,也让患者有了一个更可靠的健康守护者。

  图片2 (2).png 

  ▲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

  它给神经外科手术带来了新的变革。它的出现,为脑出血、脑囊肿、癫痫、帕金森病等十余类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图片3 (2).png 

  ▲实施机器人手术的患者(术后)

  从实验室到临床,机器人手术走了漫长的道路

  1997 年,国内开始组建第一个手术机器人研发团队,临床手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田苗教授和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田增民主任合作开展,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科技部重大专项等研究任务,不断探索逐渐发展至今天的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

  图片4 (2).png 

  ▲田增民教授正在使用机器人为患者手术

  传统手术与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相比

  田增民教授表示,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将手术计划系统、导航功能及机器人辅助器械定位和操作系统(可提供触觉反馈即高级的可视化功能)整合于一体,开创了立体定位技术的里程碑。在神经外科,SEEG深部电极植入术中其功能展现尤为突出,克服了传统的框架式立体定向仪和导航系统应用的局限性,有效提升了手术的准确性、安全性。

  图片5 (2).png 

  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手术应用优势:1、精准度更高,不受框架自身误差和安装框架误差的限制;2、减少侵入性,将患者的创伤,手术风险和痛苦降至最低;3、定位范围大,手术入路不受限制;4、简化操作流程,节省术前、术中操作时间。

  图片6 (2).png 

  田增民教授档案

  田增民,一九五一年出生。一九八三年师从解放军总医院段国升教授,一九八六年获硕士学位。一九九三年国家公派高访学者赴美深造,任密苏里华盛顿大学客座教授。现任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副院长,全军神经外科中心主任,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国际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学会执行理事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编著书《现代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学》,参编八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近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二等奖五项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黄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