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西北医联体建设成效显著 同济品牌上海远程医疗医教研“援建”升级

2018-05-23 11:43:00来源:医药卫生报-医药卫生网作者:

  互联网+智慧医院不仅使上海市民受惠,也正使上海与外地医疗机构的医教研扶贫与交流全面升级。5月18日,同济医院发展管理论坛暨同济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大师论坛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学术报告厅举行。记者了解到,一方面成立近五年的沪西北医联体建设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上海同济医院医疗集团打响了同济品牌的上海远程医疗品牌,不仅使外地患者异地问诊疑难杂症的需求得到了实现,利用互联网+“授人以渔”,也使得医疗集团内的学科联盟建设和学科规范化发展得到了全面升级。

  上海同济医疗集团建设:医教研一个都不能少

  “1900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来到上海,创立了当时的同济医院,1907年创立德文医学堂,是为同济大学前身。作为同济大学的附属医院,我们始终不忘‘同舟共济,博医精诚’的理念,一方面作为普陀东部医联体牵头单位发挥区域引领作用,带动医疗实力整体提升,服务上海百姓;同时,去年成立的上海同济医疗集团建设,同样也是秉承这一初心和理念,既解决外地患者远程异地问诊上海专家的需求,同时更加注重帮助外地医疗机构尤其是医疗能力相对薄弱的医疗机构全面提升其医教研的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院长程黎明教授说。

  据介绍,2013年12月30日,普陀区东部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东部医联体)在上海市同济医院正式成立。东部医联体以同济医院为牵头单位,普陀区人民医院、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甘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宜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

  近五年来,通过组建东部医联体,在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统筹协调和分工合作机制,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有效控制费用,减少浪费,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运作效率,为群众提供分级、连续、节约、高效的医疗服务;通过组建东部医联体,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以人才柔性流动促进医疗资源下沉,为实现“基层、基本、基础”的医改导向提供技术和机制保障。

  据悉, “上海同济医院医疗集团”成立于去年5月18日,成立之初就有全国33家医疗机构加盟。“事实上,一年间,不断有新的医疗机构申请加入,但是我们认为医疗集团不是‘圈地运动’,重在实效和集团内所有成员单位真正的实现同舟共济,携手合作,着力打通了5个环节,实现了医教研的全面对接。”程黎明院长说。他介绍,目前上海同济医疗集团内已经建立了8大学科联盟、远程专家会诊、精准合作、双向转诊和学术交流等。据统计,以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和疑难病例院际会诊制度为基础,实现了转诊1017人次,检验病例影响检查855人次。

  突破远程医疗平台瓶颈:“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远程医疗覆盖

  根据《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重点提出医院要建立远程医疗等五项制度,要求推进远程医疗覆盖全国所有医联体和县级医院。“但是传统远程医疗平台存在跨省多点卡顿、患者数据不完整、专网专业设备不易用、缺少有效技术服务以及中心式会诊筹备会诊时间长等问题。这些实际的问题导致了时间的浪费,因而上级医院参与积极性不高。”程黎明院长说,“而同时传统的远程医疗平台对于下级医院来说,也存在及时性不高,有效性不足,医疗和教学分离等问题,因此下级医疗单位也不热衷参与。”

  针对传统的远程医疗模式存在的问题,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探索在医联体单位和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围绕医、教、病、管,基于移动化协作网络和专业化数据网络,

  建立同济医院“医教一体、即时响应、可持续发展的远程医疗高效创新平台”,创新性地推出了医教互动系统服务,通过手机就可以进行医疗互动;通过掌上远程会诊服务,使会诊准备效率提升90%以上;通过绿色转诊服务实现了双向转诊的规范和高效;同时高清实时的手术协作系统和“微信华”+“全景化”病例研讨服务也让异地患者真正享受到了上海品质医疗服务。

  弘扬吴老“四勇(永)精神”:同济医院“吴孟超奖学金”启动

  “勇闯禁区、勇于创新、永不满足、永远争先”,我国知名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是同济校友。吴老十分关心同济医学的发展与振兴。吴孟超院士也是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名誉院长。在昨天的论坛上,同济医院“吴孟超奖学金”正式启动与颁奖。弘扬吴孟超院士“勇闯禁区、勇于创新、永不满足、永远争先”的“四勇(永)精神”,服务上海和全国,也成为同济医学在新时代的新使命。

  医院文化推动着医教研的发展。两年来,同济医院在医、教、研、精神文明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快发展,新获批两个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四个上海市重点薄弱学科,形成了五大优势学科群,并建立起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三个国家级诊治预防中心,成为沪西北地区急危重症综合诊治中心。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重点项目20余项,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Cell》等高质量的学术期刊。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黄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