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应长存敬畏之心,继承中医文化,让中药外用影响世界

2018-08-22 16:46:00来源:医药卫生网作者:

  我国自古对医生有很高的职业道理要求,为医者须有割股之心,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中国传统文化敬畏生命、尊重医生。有人说,中医是一本人生的大书,无所不包,无所不融。读懂了中医,就读懂了人生。

  一、   中医与西医

  中医与西医,形成于两种文化的背景之下,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西医把人放在手术刀下来认识,把人放在显微镜下来认识,人在手术刀下、显微镜下是一个个零件的组合体而不是活体。

  人有病就在人体之内找原因,显微镜只能认识有形之物,根本无法认识无形之气与无形之情绪。例如范进因中举疯癫的疾病之因,是手术刀、显微镜根本无法发现的。如此认识论,一割裂了人体内部的联系,二割裂了形体与精气神的联系,三割裂了人体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中医把人放在自然中来认识,放在时间空间里。人体与世间万物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认为人是表里相连、内外一致的有机体。病在人体之内,病因可能在人体内,也可能在精神中,也有可能和外界环境有关-----四时有四时之病,四方有四方之病。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需整体诊治;身体与精神是一个整体;人与外部世界之前也有密切联系。

  面对疾病,西医主张此处有病就在此处下手,即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中医主张整体诊治,根据辩证可左有病治于右,上有病治于下,见头痛可能医脚,见肝病可以治脾,这是两者在方法上的差异。

  长期以来,中医一直背着“不科学”的指责。实际上,如同筷子与刀叉,馒头与面包,秦腔与歌剧,汉语与英语在诞生时就有着先天性差别一样,中医与西医在诞生时就有着完全不同的差别。中医与西医,各自有各自的智慧,各自有各自的标准,根本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二、   疏通源流,振兴中医

  其实,早在《周礼》中就有了对中医的记载与分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书中对这四种分类这样记载:

  “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

  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

  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

  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

  《周礼》指出,治内部疾病一可以用药物,二可以用五味,三可以用五谷,四可以用五音,五可以用五气。治外科疾病一可以用药物,二可以动手术。

  中医治病,其目标不是消灭细菌,而是平衡阴阳。《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平者,平衡也,平衡什么?平衡阴阳。阴阳为何?气血也,虚实也,寒热也,脏腑也,以平为期,是中医的终极目标。

  从远古到明末清初,中华从不缺名医。

  先秦时期的扁鹊,望诊达到了一望而知的水平。扁鹊见齐桓侯,一望便知君之疾在腠理,一望便知君之疾在肌肤,一望便知君之疾在骨髓。《史记》告诉后人,扁鹊的医术已经达到了起死回生的水平。更为值得怀念的是,扁鹊的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了“割皮解肌,浣洗肠胃”的高度。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中医是华佗。《后汉书》有《华佗传》一文,记载了扁鹊的事迹。华佗精于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精于外科,华佗能开腹,能洗肠子、缝肠子,能剐骨疗毒。

  中华文化孕育出了中医,中医发展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孕育着中华民族,中医文化呵护着中华民族。没有中华文化的孕育,肯定没有中华民族这个民族,没有中医文化的呵护,中华民族肯定不会绵绵延续上下五千年。

  历史上的中医是辉煌的。以道理论医理,以变化论病理,以损益论医术,以平衡论健康,以仁心论医心。

   

  三、   令人堪忧的现状

  历史上的的中医是辉煌的,现实中的中医却是令人忧虑的。从新文化运动至今,批判、抛弃、告别中医的声音连绵不断。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原因有三。

  其一,批判中医的人往往不了解中医,真正读懂了《黄帝内经》的人,只会感叹中医文化的深邃睿智,小可医病救人,大可治国。其二,很多人错把庸医当成了中医。中医队伍里有很多“伪中医”、庸医。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多次挖苦过的庸医。日常生活中,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去阅读《黄帝内经》,要认识中医,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医生。如果遇到的具体医生是庸医,很容易让人产生“中医等于骗子”的错误结论。其三,西医西药的传入。西医的听诊器、手术刀、显微镜,这些器具明显使中医的工具相形见拙。西药道的药片、针剂,其标准性、定量准确性明显使树根、树叶这类柴柴草草的中药相形见拙。

   

  四、   中医本身存在的问题

  堪忧的现状背后,中医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1、      一些技艺的失传。

  从《黄帝内经》中可以看出,源头中医不只是现在的汤药。解剖一词,就出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这段论述记载了中医文化中的解剖学。人体解剖,其主要目的有七:一看脏之坚脆,二看府之大小,三看谷之多少,四看脉之长短,五看血之清浊,六看气之多少,七看十二经脉中的气血。解剖之术在清代王清任这里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之后失传了,今天也没有捡回来。外科之术失传了,今天也没有捡回来。

  2、      中药问题。

  中药药材一讲究时间,二讲究空间。

  讲究时间,讲究的是采集时令。讲究空间,讲究的是药产某省某地。“三月仙草四月蒿,五月的茵陈当柴烧”讲究的就是时间,茵陈在三月采集,才能保证质量。所谓“川黄连,杭白菊”讲究的就是空间。地道或道地,是药材的时间性与空间性。按照现代地球化学的观点,不同区域的地壳之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是不同的。现代地球化学中的观点,证明了中华先贤的卓越远见。可是,现在的中药,还讲究严格的时间性与空间性吗?人工的培植,农药的介入,也是中药药材质量问题之一。

  在今天的国际市场上,日本生产的中成药汉方药几乎取代了中药。中药快变成了日药,中华民族还如何骄傲呢?

   

  五、   继承中医文化,让中药外用影响世界

  在中医发展史中,有一种疗法显得独树一帜,至今在西方应用较少,在中国却以融入了人们的方方面面。

  中药外用。像生活中的膏药贴敷、针灸,拔罐,推拿,等等,都属于中药外用,而更为科学的注释是,它拥有针灸、按摩、熏洗、针刀、敷贴、膏药、脐疗、足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百余种方法。

  中药外用,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其对危重病症,更能显示出其治疗之独特,而且疗效独特、作用迅速、历史悠久,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经过千年的传承,中药外用,也融入了平常百姓家,成为大街小巷,家里家外常见的治疗和养生方式。

  一代宗师中医馆,贯彻对祖传中药古方的坚守和创新。在经典古方传承人的带领下,在古老配方及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提高工艺及制造水平,提升药品质量。希望中药外用的发展,能代表中医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播到更广阔的领域。我们也应对中医心存敬畏之心。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黄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