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肺炎救治的“滨医附院模本”

2018-04-18 14:59:15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徐彬 孙彩华 蒋芳芳 葛均辉

  △滨医附院重症肺炎专科团队

  “从2002年创建发展到今天,我们的重症肺炎专科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的学术地位,靠的是医院领导的支持,更关键的是团队的坚守和创新能力。”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简称滨医附院)重症肺炎专科学科带头人王晓芝快人快语。

  全国重症学术会议上

  发出“滨医附院声音”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总死亡率在各系统疾病中占首位,尤其最近几年“甲流”“禽流感”等传染病的爆发,增加了重症肺炎的病死率。为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增加多学科协作能力,2002年6月,滨医附院创建了重症医学科(ICU),重症肺炎有了集中收治的基地,呼吸科主任王晓芝兼任科室负责人。

  “创建时,大家都不知ICU是干啥的,发展很慢,救治水平也很低。”王晓芝介绍,为了ICU学科的发展,2004年,她赴加拿大学习进修5个月,带回了ICU的先进理念和超前技术。“我有老内科的底子,本身又是呼吸科大夫,在国外是一边看书一边看他们做的东西,牢牢记在脑子里。回来后带领大家开展了一系列的生命支持和监测技术,这些技术当时在全省、华东六省一市乃至全国都是比较超前的。”

  如早在2004年滨医附院ICU率先开展了肺复张手法(RM)在ARDS中的应用,2005年在华东六省市会议上王晓芝作了这项新技术的专题报告,此项技术吸引了众多同仁瞩目,在重症医学的学术平台上有了“滨医附院声音”,同时也拉开了滨医附院重症医学学科从全省走向华东、走向全国,惠及众多患者的序幕。

  “近5年来每年在全国会议上,滨医附院的ICU都有新技术拿去介绍推广。很多技术尽管现在已经成了常规,但在当时确实是前沿的。”王晓芝介绍。依托学术会议等交流平台,滨医附院重症肺炎专科得到了业界认可,不仅彰显了实力,也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如2008年,在全国率先开始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重症肺炎并ARDS患者的应用技术,为重症肺炎以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救治提供了最终的治疗手段;曾多次在全省年会上进行专题讲座和推广应用。利用此项技术,2017年,一位21岁的重症肺炎患者,实施有创呼吸机+ECMO治疗14天顺利撤机,病人得救。

  各种原因的大气道梗阻是呼吸系统的急危重症,自2012年以来滨医附院重症肺炎专科开展机械通气支持下,经电子支气管镜呼吸介入治疗术。能够迅速、有效地解除气道梗阻,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和致死性缺氧状态,挽救患者的生命。近5年来,将100余例患者从死亡线上救下来。解决了目前学科对该类患者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患者窒息死亡的状态。

  俯卧位通气技术是指使患者在俯卧位的姿势下进行通气,此技术可以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减少呼吸道感染降低病死率。科室自2008年较早地将此项技术应用到了ARDS等呼吸危重症患者中,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将此项技术推广到其他疾病。

  ……

  重症肺炎诊治有了

  “滨医附院基地”

  王晓芝介绍,在ICU创建之前,危重患者死亡率可高达90%,ICU成立后,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成熟,50%—60%的危重患者从命悬一线上被救治成功。“ICU的医护人员利用先进的生命支持和监护技术、超负荷的体力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从死人堆里扒活人’。”王晓芝说。

  一个优秀ICU医护人员的准确察觉和判断,几乎要求出自本能。而这种本能,唯有长期艰苦的训练和磨砺才能获得。一次次大范围呼吸系统疾病的爆发,那些濒危生命的救治,成了检验滨医附院重症肺炎专科团队的试金石,让这支团队“从死人堆里扒活人”的本领在积极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救治过程中得到了历练——

  2009年收治近40例H1N1重型甲型流感肺炎,病死率远低于当时的平均水平;

  2010年的手足口爆发,滨医附院的重症肺炎专科救治了60多名重症手足口并发急性肺水肿患儿,完成了政府和医院“零死亡”的任务目标;

  2017年5月成功救治1名老年H7N9禽流感患者,使这个高病死率的疾病在滨州却步;

  2017年年末至今的甲流再次席卷而来,威胁着人民的健康,针对这批患者的特殊性,滨医附院重症肺炎专科再一次制定了新的治疗计划和治疗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患者的病死率,至今已收治近60多名重症甲流型肺炎患者;

  ……

  一个团队,在实战中不断成长和成熟。

  “2009年是我们的集中训练年。此后我们每年收治一批各种原因的重症肺炎患者,在重症肺炎救治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越来越多,我们救治的重症病人就越多,积累的经验也多,再加上对前沿信息的及时掌握和吸收,重症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规范渐渐完善,我们的学科才能在发展快车到来时,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有了技术和规模,我们成了重症肺炎救治的基地。”重症肺炎专科副主任医师郝东说。

  小荷已露尖尖角。伴随着今年新病房楼的搬迁,滨医附院的ICU将由现在的22张病床,4张床负压病房(收治禽流感和甲流等呼吸道传染病),发展为拥有70余张病床的更为规范的肺炎专科基地。

  目前每年可收治1000余例重危患者,成为周边地区生命的捍卫者,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滨医附院重症肺炎学科已发展为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的呼吸病疑难及危重病患者的诊治中心。

  “精雕细刻、动态定量、滴定式管理”

  中的“滨医附院特色”

  在这里,疑难与危重往往像一对孪生兄弟相伴而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疗团队在这生死一线的交界点上、在阴阳争夺战的最前沿阵地顽强不息地战斗着,在超负荷的状态下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每一个重症肺炎患者来到这里时,都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器官功能衰竭,衰竭的器官就像一块破布一样,需要小心地修补,稍微失衡患者的生命就无从挽回。如用十几个微量输液泵将治疗药物均匀地滴入体内;精确计算每一种药物的用量,甚至计量到每小时(或者每分钟)几个微克;精确定量每小时的液体入量,每小时的尿量,引流液的量,汗液的量等等。所有病人都命悬一线间,不能大刀阔斧,否则病人就会从悬崖边沿晃下去。因此我们的理念是‘精雕细刻,动态定量,滴定式管理’。”这是重症医学学科的内涵,王晓芝介绍,在这里,诊治的每一步都严格遵循这个原则,以保证那些脆弱的生命慢慢恢复生机。

  患者床旁的任何医疗活动都是“动态的、定量的”,任何治疗方案的实施都是“滴定式的”:每个病人床旁都有专职的护士动态严密地观察每一项生命体征,护理单上密密麻麻地记下病人一天的参数——每个病人每小时的尿量,每小时的输液量,每小时的呼吸和心跳变化,连续的动脉血压和体温的监测数据等等。而医疗团队则根据病人对每项治疗措施的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措施。 

  “无缝隙交接班”是科室的特色,通常早上7:50准时在病人床头交接班:医生—护士交接,医生—医生交接,护士—护士交接,交接内容包括新入患者的基本病情和特点,诊断和治疗的难点;老患者夜间病情变化,夜间治疗的反应,目前存在的医疗和护理问题,医护配合的要点,今天治疗和护理计划;各级医生对每位患者床边重点关注的内容等等。十几个病人的早交班往往进行1小时以上。

  “床头医护沟通卡是我们的另一个特色。每位患者的床头医护沟通卡上包括该患者今天目标的液体总量;液体输注速度;今天的目标能量(肠内营养的目标和肠外目标);抗生素输注方式;血管活性药物如何应用等等。沟通卡由我们年轻的护理人员自己设计,包含天气,人生感悟等,很有创造力,”王晓芝说,医护沟通到位是确保“滴定式”管理的关键,“我们的要求是,‘必须走到床头进行医护沟通,根据病情及时调整医护沟通卡的内容’。”

  工整精细的文字数据记录背后,是一个团队不分昼夜、争分夺秒的付出,是生命之花从暗淡到恢复生机的证明,更是“生命至重”人文理念引领医者行动的佐证。

  争分夺秒的拼搏和创新,只为救助更多的病人!这是滨医附院重症肺炎专科医疗团队的动力所在。

  学科带头人

  王晓芝,医学硕士,教授、主任医师,滨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滨州医学院附院呼吸内科主任兼重症医学科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华东六省市急危重症协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滨州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呼吸学分会委员、滨州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30年坚守临床一线工作,依托滨州医学院雄厚的医、教、研实力,在全体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带领重症肺炎专科实现了从小到大、从稚嫩到成熟的蝶变。

  坚持科研与临床工作的紧密结合,目前共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68篇,其中SCI论文14篇;以课题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1项,省、厅局级科研课题10项,获省级以上的科技奖励3项。应邀参加省、市和华东六省市年会专题讲座每年10次。

  科室名片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肺炎专科是省临床重点专科、“泰山学者”设岗学科、省教育厅“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内科学)的龙头专业;是山东省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山东省首批ICU医师和护士培训基地;专科人员梯队合理,高级职称人员6名、博士5名,其中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1名,突出贡献专家2名。近5年来,科室成员承担国自然基金5项,SCI论文46篇,影响因子达123.6分,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重症肺炎专科团队不断创新医疗技术,先后开展了2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部分达国际先进水平):如2002年开展呼吸内镜在危重病患者的床旁应用,有效改善了患者呼吸道的管理工作;2003年开展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减少了传统气管切开出血和感染,尤其脱管的风险;2004年开展ARDS的保护性通气策略中的应用(获2009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增加ARDS的患者抢救成功率,此技术迅速在华东推广应用;2016开展高频振荡通气(HFOV)在重症肺炎、ARDS中的应用,减少了传统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的损伤、增加抢救成功率等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玲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鸿茅药酒引企业发展四问 企业缘何敢置法律于不顾?

    11.png

    政府部门要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合法创新。发展和诚信并举,更加注重诚信;公平和效率并举,更加注重公平。一方面要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一方面要制止企业不法失信行为。[详细]

    04-18 08-04法制日报
  • 5年垃圾短信降600多亿条 多管齐下让手机免受污染

    11.png

    垃圾短信是指未经用户同意向用户发送且用户不愿意收到的短信息,或者是指用户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拒绝接收的短信息,且这类信息违反了行业自律性规范。比如,中国联通部署建立垃圾短信拦截系统,实时跟踪和发现垃圾短信传播新情况、客户投诉举报新问题,通过智能化监...[详细]

    04-18 08-04经济日报
  • 苏丹国民议会批准苏土安全合作协议

    苏丹国民议会17日批准苏丹与土耳其之间的安全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开展安全领域培训、经验交流和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等。艾哈迈德在国民议会发言时说,“该协议是苏丹与土耳其两国在经济、政治和安全领域关系持续发展的结果。[详细]

    04-18 14-04新华网
  •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治理新平台

    中国日报网北京4月18日电(记者。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米纳·穆罕默德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治理新平台。[详细]

    04-18 14-04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