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今冬空气干燥,可吸入颗粒物增多,流行病发生概率增加———
由于今年入秋以来气温较往年偏高,降水偏少,因此气候较往年偏干20%,预计2005年冬季北京的空气较往年干燥。日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戴自祝教授在史家小学召开的“关心孩子呼吸健康提升教室空气品质”的研讨会上提醒市民:可吸入颗粒物增多而导致的秋冬流行病较往年可能更严重,老人和儿童应提前做好预防和应对准备。
■气象显示:今年雨水偏少预计今冬干燥
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自6月入汛以来截至9月中旬,本市降水量累计仅为366毫米,比去年同期425毫米少14%,更远不及多年同期的468毫米。通过从1月到9月的降水量累计数量来看,今年本市总的降水也比去年同期少了8%。
另据气象统计数字反映,今年不仅雨水较往年偏少,而且入秋以来,本市平原地区平均气温还比常年偏高1.5℃。专家分析指出,降水少,气温高,都将预示今年北京的冬季可能比较干燥。
■干燥空气导致可吸入颗粒物增多
干燥的空气则可能导致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加。目前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本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有关专家指出,可吸入颗粒物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为7天至30天,可以长距离传输,从而造成更大更远距离的污染。
本市的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来自在未铺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驶的机动车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戴自祝教授说,“也有一些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烟囱与车辆。另一些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的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他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
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主任宋广生则指出,室内的可吸入颗粒物成分很复杂,在日常生活中,燃料燃烧、装修装饰和室内吸烟都会产生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它们都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可吸入颗粒物对人有三害:致癌、致畸、致突变
研究表明,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增加是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戴自祝教授介绍说,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致”,即致癌、致畸、致突变。
戴自祝教授说,扬尘、细菌、毛发、头屑等与可吸入颗粒物结合,经呼吸道吸入体内,可能致癌,引发慢性鼻咽炎、慢性气管炎等。粗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病;细颗粒物则可能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
科学家通过对流行病的研究发现,在干燥的秋冬季节,白喉、流感、百日咳、脑膜炎、哮喘、支气管炎等病症的发病率显著增加,与可吸入颗粒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常情况下病毒和细菌不能单独存在,常吸附在比它们大数倍的可吸入颗粒物上,并通过人的呼吸进入人体内部,长期积累,导致严重的病变。而天气干燥则会导致尘土飞扬,加速流行病的传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克服干燥就是克服流行病。
■四招改善室内空气降低呼吸疾病
在北方的秋冬季节,恰恰是供暖季,人们在室内活动的时间加长,而由于人们为了防寒保暖,大多家庭开窗时间减少,造成室内空气质量不佳和室内干燥。专家指出,这种状况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黏膜产生刺激,使人的免疫力下降,对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
怎样才能改善室内干燥的空气,从而预防或者降低呼吸疾病的发生呢?专家们提出了四招应对的办法。
室内保持通风是预防呼吸道疾病的最佳手段之一,其次要改变自己周围环境的湿度。首都儿科研究所陈育智说,“在室内安装加湿器降低干燥程度是个不错的办法,不过,用加湿器也要注意每天换水,防止水中产生微生物,被散发到空气中反而影响健康。比如现在市场上也有集加湿、杀菌、换气、净化为一体的空气净化器,在加湿的同时改善了空气质量。”健康湿度是45%~65%,在这样的湿度条件下人体感觉最舒适,各种病菌不能传播。
市民也可以养几株富贵竹、秋海棠之类水培的植物,要么就买一只大玻璃罐养几条小金鱼。专家指出,这不但美化了环境,其慢慢蒸发出的水分也可以缓解空气的干燥。另外,通过经常擦地增加室内相对湿度,也可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